對於選舉事務處剛公布的選民數字,如果仔細用心分析,其實整體數字是合情合理,並無任何特別之處。只要搞清楚什麼是新登記選民,和總體選民兩個不同概念,再對照香港現在的人口年齡結構,就可以作出查核。香港人口老化,二戰後的嬰兒潮由壯年步入老年,60歲以上的人口大幅增加,這是自然現象,並無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
至於新登記選民,選舉事務處每年都會作臨時選民登記冊的公布,數字具相當的透明度。2012、2015和2016都是選舉年,所以登記的新選民人數較多。但同時也有大量市民在選舉名冊中被剔除,原因包括自然離世和未有就選舉事務處發出的查訊更新住址的選民,後者在2016年所公布的名冊就有7萬3000多。
而在過去一年(其實實際操作只有10個月),新登記的選民就有17萬。其中18到20歲的就有4萬多人,佔總體17萬新登記選民的大約兩成四。看這一組數字,就涉及一般人所用的選舉術語「首投族」有關。而又有一些評論,把同時在台灣非常流行的所謂「首投族」互相比較,但實際上,香港那些所謂「首投族」,在概念和定義跟台灣的也有相當大的距離。
與台灣截然不同
台灣有戶籍制度,所以不必採取像香港的選民登記制度;而且移民人口少,新增的合資格選民,基本上就是由年齡來區別。台灣的合法投票年齡是20歲,如果以總統大選而論,今年的選舉,年齡由20到23歲的年輕人,是在上次總統選舉之後才取得投票資格。在今次台灣總統選舉,這類「首投族」大約有130萬。所以在台灣的定義,「首投族」就幾乎一定是年輕人。所謂「首投族」的研究,也主要是針對新世代的政治取向,對現在選舉文化的衝擊。
但香港的情况跟台灣有很大的差別。首先香港是採取選民登記制度,作為登記選民,必須符合一些特定的條件。除了年齡一項之外,也必須居港7年,取得永久居民資格,而且又必須以香港為常住地並有住址。這些條件,就為新登記選民增添很多變數。
以最新公布那17萬新登記選民,18到21歲這些因法律上的年齡限制而必然是「首投族」之外,其餘七成幾都不屬於這個類別,其餘那近13萬人,他們都在20歲以上。他們成為新登記選民的原因有許多,有一些是在剛符合選民年齡時錯失了登記的機會,在往後的日子才補做登記手續。在21到25那個年齡段的1萬8000多個新登記選民,相信大都歸屬於這一類。而年齡愈長,遇到選民登記的合適機會愈多,所以年長的新登記選民就愈少,66到70歲的新登記選民只有4501人,只及18到20歲的九分之一。
但因為香港作為合資格選民,除年齡以外,還有其他條件限制,包括居港7年和具有經常居住住址。以居港7年為例,香港每日都有150名單程證的名額,每年就有大約5萬人。其餘還有不同國籍人士,因為居港7年而取得登記為選民的資格。這5萬多人,可以分佈在不同的年齡段,18至20歲有之,61到65歲也有之,不一而足。所以一些真正符合投票資格的「首投族」,可能是50歲過外的成年人,這跟台灣的「首投族」幾乎必然是新世代是截然不同。
在今次公布那17萬的新登記選民中,20歲以上的市民,有可能之前曾經成為過選民,但因為種種原因,例如長時間在外地工作,又或者搬屋而沒有及時更改地址,而錯過了選舉事務處的查訊,結果被取消了選民資格。這類人士,去年名冊就有4萬7000,今年名冊就有7萬3000。他們被取消選民資格之後,可以在往後日子重新登記,所以今年的17萬新登記選民,有部分就可能來自2012年名冊中,被取消選民資格的25萬人。這一類人,不但之前已經成為過選民,而且可能曾多次在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投票,而並不是像台灣那種「首投族」的新世代。
年輕「首投族」區選投票率降
真正的年輕「首投族」,因為選舉事務處2011年開始採取更為積極主動的登記方法而人數有所提升,選民登記率更一度由三成急升到六成一。但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中,18到20歲這一段的年輕人,投票未見特別踴躍。儘管2015年的投票率比2011年升了一成三,但這一個年齡段的投票人數只是多了300多,升幅不到1%。就算把合資格選民人數下降了4%加入考慮之列,也抵消不到整體的投票率升幅。換句話說,這些年輕「首投族」相對其他年齡組群的投票比率降低了。數字的確是這樣,原因為何,個人解釋不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6年06月15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