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香港陰雲密布,經常狂風暴雨,同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巧合相似。回看香港過去三十年,經歷過好多次信心危機和經濟問題。尤其近年,環球經濟持續不景氣,所有經濟體系都受到影響。二○○三年,香港經歷「非典」,全港經濟活動陷入蕭條,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八點七,當時港人信心低落,世界各地旅客不敢來香港旅遊。當年,我聯同多位業界翹楚,應當時掌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吳儀女士邀請前往北京,商討如何挽救香港經濟。
當時正值回歸初期,中央政府為表明支持香港決心,完善實施「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故此提出開放多個內地城市居民可「自由行」到訪香港。此舉迅速為當時疲弱的香港經濟打下強心針,令港人回復信心,經濟迅速回復動力,翌年的經濟增長率更高達百分之十,迅速走出「非典」帶來的陰霾,社會當時對「自由行」相當受落。即使香港在二○○八年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亦幸而有「自由行」承托,再加上在二○○九年推出深圳居民「一簽多行」,令旅遊和零售業撐起香港經濟發展,社會和庫房繼續藏富,有能力提供更多社會福利和推動更多基建,創造大量就業職位,成為亞洲區少數全民就業的城市。
無聲無息又過四年
或許,香港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經濟蓬勃,社會亦希望政治體制得到發展,有少數人透過極端行為,例如「佔領中環」、滋擾旅客、挑起兩地矛盾,希望迫使中央和特區政府妥協。但事實上,一連串事件動搖了本港經濟「底子」,社會進入泛政治化。
旅遊界聲音過去在議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屆立法會即將結束,本屆會期內旅遊業發展毫無進步,滋擾旅客事件時有發生,立法會議員未有及時重建行業和香港的形象,行家和從業員生計大受影響,直接拖累本港經濟。
「三跑」擴建即將上馬,機管局八月一日起會向乘客徵收建設費。往後,旅行社需要協助代收費用,這項長期額外手續,產生成本和人力開支。現時中小型旅行社經營相當困難,行家叫苦連天。
「三跑」在立法會審議階段,無人代表旅行社發聲,要求機管局向旅行社支付徵費成本,結果就是旅行社無奈要承擔額外開支。
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狀況急速變化,周邊多個城市正在奮起直追,希望以旅遊業提振經濟。當地政府有完整政策,設立旅遊局統籌旅遊事務,甚至直接資助旅遊業吸納客人,因此亞洲區多個城市,例如韓國、泰國,均錄得旅客急速增長。
《商品說明條例》較早前實施,條例涵蓋旅遊業在內的商界活動,業界正在與時並進,改善服務。反觀香港仍然在草擬進一步監管旅遊業的條例,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香港旅遊業最需要政府立即設立旅遊局,為香港制定一個長遠的旅遊政策。旅遊是香港經濟支柱行業,直接聘用勞工有十八萬人,佔本地經濟生產總值百分之五;連同相關的零售和飲食業,員工數目高達八十萬人,應該有一個政策局統籌和制訂旅遊政策,負責旅遊基建,興建旅遊景點,培訓旅遊人才和聯繫世界各地。這些問題,需要立法會民意代表在議事堂直接「敲醒」政府。
議員不是簡單一份工
很多人發夢要進入立法會,當議員是一份工去做,這是很錯的想法。若有議員淪為舉手機器,其作為行業代表的能力當不被社會認同。傳統功能組別的角色,需要平衡直選議員可能採取的民粹立場。立法會就是社會多元化的縮影,議員要向政府和立法會提供具行業觸覺的意見,要成為行業、政府和社會的橋樑,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在行業有良好聲譽,才能代表業界。因此,現在或下屆立法會業界代表,若繼續當議員是一份工,一定不會制訂合乎業界和社會需要的政策,我們將不能應付其他城市的競爭。若此,旅遊和零售相關行業的前景,只會更見暗淡。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6月14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