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港深合作關係密切,兩地過去的經濟發展均得益於此。如今兩地站在新的起點上,未來的深度合作將不僅為港深下一輪經濟協同發展重新積蓄新的力量,更將關係到兩地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民生質素的提高。
從深圳的角度,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並發展成為內地一流城市;然而,由於深圳建市時間較短,其高等教育和醫療基礎還相對較弱,與其經濟地位並不匹配。深圳可以借助香港在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優勢資源,兩地在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合作將大有可為。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的落成和香港長者醫療券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試點計劃的啟動,帶動了港深在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合作,但由於大專院校和醫療機構均屬於香港公營法定機構,其資金無法過界進入深圳使用。香港公營教育和醫療機構進駐深圳的過程中,也遇到各種各樣體制上的障礙。然而,港深在醫療和教育領域的進一步合作勢在必行,過去以港深之間依靠兩地公營機構合作辦大學、辦醫院的做法,使得「兩制」下的機構與機構之間磨合成本甚高。
直接吸引管理團隊專家
如果深圳能夠換一個思維模式,可以試點以直接吸引管理團隊和專家的辦法,港深共同在深圳建立新型國際化大學和醫院,發揮各自相對優勢,揚長避短,促進兩地在教育和醫療領域更廣泛和更有深度的合作。港深在深圳創立「教育特區」,突破香港和深圳「校際合作」引入大學的傳統模式,而是通過引入港澳國際管理團隊和專家的模式直接辦學,以國際管理模式和標準,參考香港當年開辦香港科技大學的模式,與國際教育領域一流人才薪酬水準對接,引入港澳和國際教育人才來深圳「教育特區」發展。
按照香港科技大學的創辦模式,深圳「教育特區」創辦大學起點一定要高,可以考慮直接引入類似當年創辦香港科技大學的團隊,保證大學無論從頂層設計、學科帶頭人招聘,以及院系設計、教育水準上都是國際一流,符合深圳未來發展方向,奠定「產學研」基礎;以深圳現在的財政能力,已經優於1991年香港創辦科技大學時的財政能力,資金上可以支援教育創新。在「教育特區」內的師資人員在享有國際薪酬的基礎上,同時享有稅收、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政策優惠,以增強深圳「經濟特區」相對競爭力,避免長期一流師資的流失。逐漸樹立世界頂級院校聲譽,吸引深圳乃至全世界生源來深圳就讀,為香港和深圳的產業發展源源不斷輸送人才。
深圳長久以來想要借助香港醫療資源提升自身醫療衞生行業水準,但由於「一國兩制」體制邊界下,香港公立醫院財政撥款無法過界等資金問題,深圳和香港公立醫院和醫學院之間的合作進展有限。
跨境就醫令兩地同受惠
與此同時,香港公共醫療系統長期存在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截至2014年12月底,香港有註冊醫生13417名,即每千人分別有註冊醫生1.8名,低於英、美及新加坡水準。由於醫生不足,更導致病人候診和輪候覆診的時間非常長。九七之前,英聯邦國家畢業的醫生可以來港就業,並無限制。但在九七之後,香港推行了醫生保護主義,外地醫生來港一律要經過考試,而考試及格率又極低,使得不少港人子弟在國外醫學院畢業都無法返回香港行醫。公立醫院醫生雖然不足,但是私人醫生又以降低考試門檻會使香港失去醫療水準保障和對本地醫生不公平為由,反對輸入港外醫生,醫生利益與市民利益有很大矛盾。
香港有非常優秀的醫療集團,可以考慮兩地在深圳共同創立「醫療特區」,通過私營醫療機構建設國際醫院,服務港澳、國內和海外病患;實行國際招聘,突破註冊資格制度來吸引國內外醫療人才。香港居民面對飽和的醫療體系,可以有選擇跨境就醫的機會,而深圳也可以藉此機會轉變深圳高端醫療機構匱乏和高端醫療資源覆蓋面不足的狀況,與香港一起建立亞太地區的區域醫療中心。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6年06月13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