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近期的一項調研發現,半數以上20至34歲年輕人,收入低於工資中位數。其中學歷愈低者,工資愈低。近七成副學士畢業生工資低於14,700元,學位畢業生中低於這一工資水平的約佔三成。青年人對未來生活質素的提高感到悲觀。
青年人向上流動空間狹窄、機會欠缺的原因主要來自香港經濟結構限制、勞動力市場流動性較弱和自費教育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三方面:
一,香港勞動市場需求受制於經濟結構。目前製造業佔香港GDP比重不到2%,服務業則呈現二元特徵,一是高端的生產性服務行業,如金融、法律行業雖然從業者收入較高,但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二是普通的消費性服務行業,如餐飲、零售等行業吸納就業人數眾多,但是收入不高。青年畢業生往往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二,香港勞動力市場相對封閉,青年人跨境流動性低。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青年,可以在全國範圍找工作,比如有志從事IT業的紐約青年可以去加州找工作。香港勞動力市場相對獨立,人力資源的輸入與輸出都受到一定限制,這也使香港青年去香港以外地區發展的機會較少。
三,香港自費教育有所擴張,但並未真正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2000年特區政府為提升大學入學率,而引入了自資副學士學位。由於香港政府要求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所屬院校自負盈虧,故這類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更偏向於成本相對較低的文科和商科,這使得很多畢業生技能與香港市場需求錯配。
香港青年人發展關係到香港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解決青年人向上流動和發展的問題,涉及到勞動力市場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從需求側的角度長遠來看,改善香港經濟結構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需求和改善就業職位質素的根本途徑。香港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優化香港的經濟結構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一部分青年人將有機會藉此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
從供給側看,香港政府應該進一步促進青年人的教育與就業接軌,提高香港青年人的就業競爭力。
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擴充職業教育資源,加強企業和相關持份者的合作,建立一個與學術教育並行、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體系,改善香港就業市場存在的技能錯配問題。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6年6月3日
圖片來源:特首網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