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中大民調大不同,何解?
港大中大民調大不同,何解?

每隔一段時期,兩所大學就會發表特首民望調查結果,暫撇開調查方法不說,兩者結果常南轅北轍,同一時期,一邊說升,另一邊說降,難道要讓大家各取所需?民望是否真的如浮雲?筆者對於「民望」指數這門東西一直摸不透,近日看到兩大的民調結果,真的有如「浮雲」,形相甚難捉摸,頓生疑問,究竟這些民調有多大代表性呢?

民望如浮雲難捉摸?

日前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發放其在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的調查顯示,「特首梁振英民望評分較五月初明顯下跌三點八分至三十六點二分」,是「其上任特首以來的最低分數」。然而同樣時期進行的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的民調結果卻大不同,其結果顯示:「二○一六年五月份受訪市民對特首梁振英整體表現的平均評分為四十分,較四月份的評分(三十九點三分)升零點七分。」

即是說在同一時期做民調,中大認為梁振英的民望沒有大變化,甚至微升;但港大卻說梁民望明顯下跌。受訪者同樣是香港市民,為何會有這樣大的差別?難道世事如此巧合,兩大抽樣訪問的人,一邊粉絲佔多,另一邊則是反對者多?

帶着矛盾做民調?

港大和中大民調兩相背馳、互相矛盾的現象並非偶爾出現。以去年九月一日港大民研的公布為例:「民研計畫在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七日,通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一千零五名香港巿民,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數字繼續下跌,現時評分為三十八點五分,再創其上任特首以來的最低分數。」

但同樣是在港大公布前一天,中大民調則說當時受訪市民:「對特首梁振英整體表現的平均評分為四十二點七分,與七月份的評分相比高出零點八分。」同樣時期、同樣的市民、同樣是一邊升、一面降。市民應該參考哪一個結果呢?

港大民調還有一個不解之謎。二○一五年五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民望忽然下跌十一點,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忽然上升七點。去年五月,翻查剪報,曾司長當時沒有大動作,和往年一樣正在應對《財政預算案》立法會拉布。為何民望會大跌?吳局長亦沒有甚麼大動作,但民望大升。當時負責政改方案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的民望卻分別上升三點、九點及兩點。當時全社會都在關心即將在六月投票的政改方案。眾所周知,政改引起極大爭議,但政改三人組民望皆上升。財政司司長沒有做過甚麼爭議決定卻民望大跌。這個謎團,港大民研沒有解釋,也不知能不能解釋。

和中大民調背馳、官員民望數字又忽升忽跌,港大似乎視而不見。

傳媒取其所需做炒作?

將中大和港大的民意調查結果比較,除了一升一跌的現象外,還有趣的是某些傳媒的報道。當梁振英民望上升時,例如幾天前中大的民調,某些傳媒就不報道,第二天港大說下跌,就大肆報道。

既然有些事情做民調的人自己也說不清楚,民調縱是好東西,我們還是不必太過認真!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6年06月02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