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復仇」
「我要復仇」

我是做報紙雜誌出身的,十七年間從小記者到副老總,身體永遠流着記者的血。經歷過九十年代報紙的黃金年代,每朝回報館屈指一數有多少個全版廣告,便估計到老闆有多少個「百萬」落袋。水漲船高,我第一年加薪是兩成多,被挖角是加薪五成……

這甜美的回憶,已成歷史。社交媒體把傳統媒體打得落花流水,公然轉載卻不付分毫,新聞是免費商品。記者多勞少得,拍片又攝影又撰稿,薪水少得可憐,報刊裁員、減薪、執笠。究竟如何絕處逢生?

不要埋怨生不逢時、埋怨老闆。怨天怨地怨命,只會阻礙救援。狂瀾難挽,與其抵擋洪流,不如加入其中,順水而行。

紙媒最好盡快將自己從線下(offline)變成線上(online)媒介,香港就有一本雜誌,成功轉型為在臉書上,有十幾萬追隨它的網媒,借此基礎和商場舉辦活動,捆綁式包辦活動及報道,其門如巿。

網媒講求一、和粉絲互動、讓粉絲參與創造事件;二、實時,《香港01》在長洲搶包山現場直播,吸引了過千的讀者即時回應。我認為重大的事件,都可以實時直播,建立和群眾的關係。

建立幾十年的報刊,有「品牌」和基本盤,應盡快壯大臉書的粉絲數目,產業如教育和醫療,特別需要有良好商譽的夥伴配合。如果報刊開拓巿場,應可殺出一條血路。

科技顛覆傳統媒體的生態,傳統媒體要復仇,大可利用科技重奪江山。BBC、《衛報》、《紐約時報》等機構,便主動開發虛擬實境(VR)內容,以嶄新方式敍事,令讀者置身其中,引起哄動。

攻擊,是最好的防衞。傳統媒體須主動出擊,以免坐以待斃。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5月18日

原圖:旅發局網站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