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公布「年輕一代為何出現悲觀情緒」的研究結果,近兩成人對社會未來發展感到悲觀。社會紛亂、分裂、經濟前景不明、樓價高昂等等,感到悲觀的理由種種,說到底都是環境因素,社會的錯,也就是別人的錯。
電影《十年》其中有句話是值得深思的,「這十幾年來,我們學得最多的是陰謀論,失去最多的是信任。」不信任別人,更不信任自己。銀幕上,堅持講廣東話的士司機遭到乘客和同行的排擠;年輕人絕望地把自焚作為唯一的抗爭;本地小朋友組成的「少年軍」打扮成紅小兵的模樣「大義滅親」……這種情景,不得不令人感到觸動和恐慌。想像香港崩壞時,失去的又何止是「信任」?
可是,10年後又是誰的世界?10年後,年輕人應不再年輕,應該是今時今日的八十後、九十後成為社會中堅、贍養父母和培育子女的時候。如果香港真如電影中的崩壞,又豈能怪責他人的不是呢?諷刺的是,從小漁村到今天的國際大都市,上一輩人經歷風風雨雨,建立這個城市的繁華,卻不曾對這個地方失去信心,不曾抱怨。
又是一個「五四」青年節。回望百年前內憂外患的中國,一個由愛國青年學生為主、探索強國之路的社會運動浩浩蕩蕩而起,「內懲國賊,外爭國權」,載入史冊。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的消息傳至香港,在香港的學界和社會也引起轟動和聲援。
百年後的今天,對那場愛國運動有紀念、有反思,但不變的是對於國家的承擔和開闊的視野,令青春的激情和熱血帶來的感動延伸至今。也許對於歷史來說,百年的時間不算什麼,但對於個人,從年輕到年老,人生又有多少次創新與改變,多少個10年。
和平年代,衣食豐足,似有更多成長與奮鬥的障礙。部分香港年輕人缺失自信,所以劃出界限、抹黑他人以突顯自身的清高和偉大;因為狹隘,所以「本土」就是自我;擔心資源攤薄,所以視外來者為入侵;害怕改變與競爭,幻想移民至其他地方就可找到與世無爭的桃花源。
百年前,年輕人為保國家尊嚴,昂首闊步上街,以血淚喚起新文化運動;百年後,年輕人蒙着臉,在稠密的民居掟磚放火,搞的是分裂國家。歷史何其荒謬。當然每一代人都有那個年代的煩惱和障礙,但曾經的年輕人們,視挑戰為機遇,以勇氣推動歷史的巨輪緩緩向前,現在的年輕人起碼亦應有自信和堅毅,接力與國家一起打拚。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6年05月06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