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適齡人口下降,以及院校競爭激烈,令收生不足問題蔓延至多間自資大專院校,收生寒冬最終引發院校的財政危機,而開辦僅4年的明德學院則成為最新一塊倒下的骨牌。問題的根源有四:學生逐年減少、政府監管不足、院校短視賺快錢,以及課程未與市場配合。須指出,目前尚未到人口下降的「冰河期」,若政府和自資院校未能作出果斷改革,就須及早為善終作準備。
人口遞減學額氾濫
讀大學,是莘莘學子的共同夢想,而在本世紀的頭十年,本港大專教育曾出現明顯的膨脹期,每年的會考生都超過十萬,高考生亦有三至四萬,但這與約一萬五千個的資助大學學額,形成一個明顯的落差。為應付急速擴展的大專學額需求,政府大舉鼓勵設立自資學位和開辦專上教育課程,并且推動教育產業化。結果,大專教育普及率在短短五年間,飆升到六成五。由於能夠賺取豐厚利潤,因而除科大外的各大資助大學,爭相擴展或開辦附屬的自資社區學院或持續進修學院,而慈善團體、民間機構也紛紛辦學,形成一窩蜂的自資院校「斗賺快錢」熱潮。
可是,隨着政府加持和市場大餅造大,自資課程日見氾濫,而院校亦往往只着重推出新課程,爭學生和霸占市場份額,忽略本身和市場的承受能力,以及課程的質量監管和就職配套,令自資專上教育產業出現快起快跌的顛簸。在一度風光之后,院校尚未回本便開始面對經營困難。才智社區書院、中東書院、聖心商學書院早前已相繼停辦,而三育書院、中伸書院、培正專業書院等亦停止招生。
根據教育局資料,今年有五萬七千名中六畢業生,但2022年將僅餘四萬二千名,大跌四分之一。而一般學生在揀選學校,都慣常先揀資助大學,才再輪次地選擇自資院校,收生不足的壓力完全由自資院校承擔。自資院校需要自負盈虧,紓解壓力的唯一方法,便是縮班殺校。這需要由政府牽頭,與各院校共同研商因應人口變化而采用的縮班和善后方案,避免各院校因自尋活路,而出現割喉式「搶學生」,并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冲擊。
政府宜監管扶助
眼前的問題在於如何提升自資課程的質素,并令其切合社會的需要。就此,政府須尽快成立一個獨立監管機構,專責督導自資院校的管理質素,定期評估自資課程的教育質素,并且公布相關數據,讓公眾在選擇院校和課程時能有客觀標準。同時,政府亦須協助各院校宣傳,并向商界推介,提升有關院校和課程的知名度和信任度。
綜觀各大自資院校,課程大同小异,同質競爭熾熱,再加上缺乏名氣,以及就業和升學銜接配套,令不少學生在畢業時面對「時間用蒙、學費濆蒙、但前路全無」的困擾。
事實上,從美日的經驗得知,人脈、權勢和資本,是私立大學得以成功的基礎,香港的自資院校亦應循這個方向,進行認真思考和果斷改革。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6年05月05日
原圖:centennialcolleg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