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也是軟實力的一種
品牌也是軟實力的一種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實便是由無數「品牌」結合而成的。美國是世界公認品牌創造者中之高手,由她精心設計出來的品牌在很多領域中都是出類拔萃的「熱門貨」,佔有廣大的市場,吸引外圍對之渴求甚殷。

美國在高等教育的領域內傲視全球,由八家最負盛名的大學所組成的「長春藤校盟」,包括哈佛,普林斯頓,耶魯,賓夕凡尼亞,布朗,康奈爾,達特茅斯及哥倫比亞。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芝加哥,史丹佛等大學都是美國學術界中之「少林寺」,每年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都是精英份子,將會分佈於環球各地,擔當重要角色,影響深遠。美國式的教育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他們在思維上靠近美國。由於「名校教育」具有這些特點,美國便用此積極培養「美國通」的人才,這是眼光巨大的長線投資。這些學府也吸引不少學術界的權威來授課及進行科研工作,將美國的科學水平推高一層。「品牌」效應一舉多得,美國對此掌握得非常到家。

在這方面中國也可向美國借鑑,將高等教育優化及國際化,提高學術的質量,以最優惠的條件吸引境外學生。當他們學成歸國後,將會成為了解中國國情的「中國通」。這些人才無論將來投身於政壇或其他行業,都是有助於中國發展國際關係的有利因素。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如果能夠朝著這個方向走,假以時日或可與哈佛及耶魯一較高下,成為國際追捧的品牌大學,彌補中國在學術方面軟實力的不足。

在體育運動競技方面,美國和俄羅斯(往日的蘇聯)曾經瓜分天下,成為舉世矚目的體壇盟主。他們在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奧運會上表現出色,囊括大量獎牌,光芒四射,將國民的健康形象照耀世界。中國人曾經一度被世人譏諷為「東亞病夫」,使我們抬不起頭。幸好,知恥近乎勇,中國竭力發展體育,並取得實效,在國際體壇上漸露頭角,與美,俄平分秋色。中國在2008年榮獲奧運會的主辦權,並在該屆運動會奪取佳績,名列總分數的亞軍,打破「東亞病夫」不甚光彩的「雅號」。北京奧運會曾是一項巨大的財政支出,不少國人對此提出異議,主張把資源投放於教育及改善民生方面才符合國家所需。這是見仁見智的取捨,一言難盡。不過奧運會的確提升了中國的形象,增加國民的自豪感,至此我們仍津津樂道。

由於英,美在過去的三百年國勢強大,如日中天。在英國全盛的年代,大不列顛的版圖曾經橫跨整個地球,英語成為英國本土以外所有殖民地的法定語言。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國勢逐漸衰退,由美國取而代之,但英語強勢得以延續,而且逐漸成為公認的國際語言,對美國推廣文化,輸出政治制度及擴展商品市場作出偉大貢獻。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幾乎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取代。如何推廣中文才可產生這些功能呢?看來難度極高,但我們絕不能知難而退,甘心永遠跟隨他人的尾巴走呀!

美國在商品市場上的優勢更加驚人:「蘋果」電腦、「波音」飛機、「可口可樂」汽水、「麥當勞」漢堡包、「星巴克」咖啡、「迪士尼」公園…….多得不可勝數,中國望塵莫及。這些都是美國人創意累積,冒險求勝,不屈不撓而獲得的成果。直至目前為止,中國經濟仍處於出賣廉價勞工賺取低微利潤的模式,如要打破這個不利的局限,中國人非在發明創新方面努力不可。

在過去的兩個多世紀,美國境內幾乎從未發生過戰爭,可以在和平的環境下持續發展,才獲得今天的成果。反觀中國在同一時期內,戰事連綿,內憂外患,四分五裂。直至鄧小平掌權才把這個局面改變過來,並帶來空前的進步。我們必須珍之重之,保持團結才可鞏固得來不易的果實。

原圖:nanzao.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