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我家的青春期孩子十問才有一答,吃一頓飯只說兩次話,第一次是點菜,第二次是問:「走得未?」其餘時間低頭玩手機。所以,當她知道我跟女兒孭着背包去旅行,實在驚訝,單對單十幾日,你們哪來這麼多話題?
平日出席家長講座,最多中學家長呻的也是這一句:「孩子跟我沒話說。」每次我總反問:「你們通常跟子女說些甚麼?」
「問問今天過得怎麼樣?做晒功課未?測驗識唔識?幾時大考?……」父母與子女對話的開場白多數是這些,我形容這是審犯式對答,青春期的荷爾蒙最抗拒就是這種每事問。為甚麼你不把對白內容改為:「我今天過得怎麼樣?」
跟大女兒去旅行這十幾天,我倆雖已朝夕相對,仍常常不夠時間說話,「你畀我講先……」「等我講埋呢句……」是我倆常有的搶白。當我急着告訴她上個月的奇遇,她也要搶着說自己上星期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我們沿途還一直有共同經歷,這些經歷就是下一頓飯的話題,譬如那天我們在超市碰到年輕乞丐在舔麵包,晚飯談的就是:「早知我們把麵包買下請他吃……」「早知該直斥其非大喝一聲,叫他不要舔……」「以後我不敢買超市的麵包了……」「現在偷麵包被警察抓到要不要坐牢?法國大革命前,偷麵包要坐19年監。」「唔係嘛?誰說的?」「《孤星淚》,I stole a loaf of bread……I know the meaning of those 19 years. A slave of the law……」女兒還把歌劇選段唱出來。
有偈傾的大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經歷,當父母問為甚麼孩子不跟我說話時,先想想,你可曾陪伴他一起經歷過甚麼?
原文轉載自《晴報》2016年4月28日
原圖:semops.edu.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