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品牌的窘境
香港品牌的窘境

筆者上周回到故鄉寧波,有空就到商場逛逛,發現與上海不同,商場不是由外國品牌佔據,亦有很多本地時裝品牌,而且品質與款式日趨成熟(有一家簡直是內地版的Ted Baker)。頗為意外的是,本地品牌的價格並不便宜(說真的它們也沒有Zara和Uniqlo的成本優勢),加上售貨員亦步亦趨,令筆者打消了購買的念頭。

不過,細心一想,筆者的卻步實際上來自對該品牌的懷疑,但只要將心比己,就可以想像到,內地民眾其實不也跟港人一樣,不信任外來(非最高級的)品牌嗎?這反而給予了內地品牌生存與成長空間,而內地廠商亦早就替外國品牌代工多年,要多走一步實非難事。

這裡令人想到目前香港品牌的窘境:港人常說香港與世界市場接軌,但事實上在西方大企業大品牌的衝擊下,香港品牌根本無法站得穩陣腳,而香港亦成為人家產品的傾銷地,為他人作嫁衣裳。

相反,中國沒有跟世界完全接軌反而是好事。內地品牌一方面有國內這練兵之地和文化相容的市場,另一方面亦須在內地先進行激烈的汰弱留強——到外面闖之前,已通過了「木人巷」的考驗,以致有條件先中國後世界,基本上是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更重要的是,經這過程出來的中國產品,已具備相當的中國特色與認受性,能夠清晰明確地展現出來,不至於像香港品牌般模糊不清。

現在一邊是有西方軟實力支撐的外國品牌,另一邊是經過13億人洗禮的內地品牌,香港品牌被夾擊的窘境,實質上是香港的定位與生存問題,實為一戰略問題。

原文轉載自《am730》2016年04月28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