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炒不起?​
為何炒不起?​

《明報》以節省資源為由,炒掉執行總編輯姜國元,震撼全港,亦迅即發酵成政治事件,當晚明報工會舉橫額、見記者和發聲明,有立法會議員怒哮,名筆紛紛寫文章責難,尊子則以「一點」漫畫諷刺,有專欄作​​家就在《明報》地盤開天窗抗議(早知如此,我也在明報開天窗,寫文章其實幾辛苦)。一片陰霾密佈,如一股風暴……勢態一如當年劉進圖調職引起的風波。

然而,「安裕事件」始終炒不起來,功利政客已不再跟進。全城政治焦點,轉落在更高潮迭起的黃毓民擲杯案,和證人梁振英針鋒相對的政治連續劇。

唯一懸念是星期日《明報》,姜國元會否在唯一面向公眾的「安裕周記」上結案陳詞?結果,阿姜在風雨無悔寫了十年的「安裕周記」中,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只有他的下屬在「安裕周記」中接力寫文,不許悲傷終結,不許抗議之火熄滅。這只是死水微瀾,事件很快便會歸於沉寂。

為甚麼「安裕事件」最終炒不起?首先除了行內人,大眾並不認識姜國元。他不像劉進圖跟政黨及外界有緊密關係,又會不時露面,關鍵時刻會出鏡面對記者。阿姜不愛應酬,絕少在公眾場合露面。沒有苦主,「安裕事件」難以發酵成政治風暴。

參透世情的阿姜,當然明白若果他現身振臂一呼,既會被政客抽水,又會激化《明報》同事的情緒,演化為更勢不兩立的勞資對峙,兩敗俱傷。際此經濟差,傳媒難撈,明報工會除了一拍兩散外,沒有甚麼談判籌碼。《明報》炒阿姜前,已預計了最壞的情況,應有兩手準備。阿姜臨別贈言是「謹守崗位」,只因他愛惜同事,亦心知狂瀾難挽。

原圖:rthk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16年4月25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