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專院校政治泛濫,風波不斷,部分院校更是管治失序,變為反客為主,任由學生、教職員,甚至串連校外政客「主導」,引發社會和輿論的高度關注。教資會早前公布《香港教資會資助高等教育院校的管治報告》,提出多項改革建議;然而,大學的職能是靠教師來實現,師德不整飭,再大的整治努力恐也徒然。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社會變複雜,學生的思想自然會變得複雜;而若社會偏執化、政治化,校園學風亦難避免。不過,大學始終是受公帑資助的學術園地,並非社運或政爭基地,既要以其智慧資源服務社會,更要贏得社會支持;因此大學在滿足學生和教職員要求、爭取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之餘,更要突顯其社會責任。從大學組織的運作機制來看,大學的責任主要由教師承擔,教師通過履行教學與科研職責,再加上言傳身教,亦即是師德師風,去實踐大學對社會和學生責任的承諾。
隨着大學功能的擴展,大學教師的角色和責任,經歷了從單一角色到多重角色以及角色衝突的演變過程。1810年,德國教育家洪堡按照「學術自由」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兩大原則創辦了柏林大學,亦成為現代大學職能發展的主要標誌。大學教師不僅是教學者,擔負培養人才的職責,而且也是研究者,擔負着科學研究的任務。
教師身為師表和世表,要恪守師德師風的道德規範,只有教師講規矩,守法度,以身立教,以身垂範,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可惜,部分大學教師或因力有不逮,或是不務正業尚功名,不求在教學和研究方面有所增長提升,反而依憑學者之名,穿梭校園、網絡,甚至街頭,鍥而不捨地推銷其政治理念訴求,只求為小眾服務,無視為大眾添憂。
在大學校園內,各種理論都可以自由發揮,但大學有責任向學生灌輸正確的理念,尤其在涉及憲制法治和社會治安與學生人身安全和前途的議題上,大學和教師都必須向學生作出忠告,避免學生犯法闖禍,更不容帶頭作出負面示範。
在香港的民主化過程中,曾有學者以「先行者」的姿態「指點江山」,但書生論政,成效如何,大家都心中有數。今天的反智式的勇武世代,部分學者以街頭戰士自居,亦有街頭戰士借其學歷僭越學者之名,在校園和社會興風作浪。
本來,本人不想把一個籠統現象歸咎於一兩個人身上,但今天的港大戴耀廷和理大鄭松泰,卻是一文一武,從理論到行動,作出極致式的惡意衝擊。他們可以有其政治抉擇,但須與學者之名割裂,也須擔承遭社會和所屬大學割裂的必然責任;同時,所屬大學沒有必要姑息延聘,讓毒草遺禍校園。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4月9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