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世榮是新社聯副總幹事、新界青聯智庫召集人、沙田區議員
近年香港社會百物騰貴,除了樓價仍然高企導致部分市民難找一個立足之地的安樂窩,更甚者,所謂「民以食為天」,這些年來我們到街市買菜買肉,也發現價格通脹嚴重,幾天前發現有部分鮮魚漲價一成。
此外,一味新鮮牛肉煮成的菜式理應平凡,卻已經成為高檔貴價菜。歸根結柢,除了香港租金高昂,食品價格高昂仍由於政府嚴重傾斜到單一行業的政策,導致現時本地漁農業發展空間窄,未能發揮紓緩基層所需的重要作用。
自80年代起,香港農業基於成本、發展等因素北移。農產品主要由內地供應,內地比較便宜的食品供應使我們漸漸產生依賴。然而由於內地近年城市化及逐漸富裕,農產量的減少,內地對農產品需求的上升,自然搶高供港農產品的價格。其實不知不覺間,今年已有超過200億的供港食品轉供內地市場,然而對此,農業自給率極低的本地無疑是毫無抵抗力的,只有眼睜睜面對食品價格上升,讓市民百上加斤。
當然,筆者必須強調這只是食品價格上升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既然已知問題所在又何不對症下藥呢?筆者的民建聯黨友,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曾指,本地漁農業持續發展對香港甚有益處,除了調節食品通脹,由於自成供應系統,且品質一向優良,亦有保障食品供應及食品安全的重要功用。可見面對內地食品價格上升,要解決市民三餐問題,甚至我們無不關注的食安問題,本地漁農業的持續、甚至加強發展,是事不宜遲的。
可能有人會問,香港連住屋也不足夠,還有空間發展漁農業嗎?但香港現存仍有近4,000公頃荒廢農地,絕對籌碼充足,究竟問題又在哪裏?事實上,得力於黨友何俊賢及漁農界對漁農業持續發展的爭取及工作,近年政府已一改去屆政府只懂扼殺漁農業的手法,一改漁農業任由魚肉的局面,更推出各五億的漁業及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以及新農業政策,無疑這既是解決市民物價的好消息,也是復興漁農業,讓漁農業對本地甚至外地產生更大貢獻的好機會。然而道路確實是漫長的,政策一出,我們又要再等待多少個年頭才能改善現況呢?面對政府綁手綁腳的政策,舉例說,家禽農場面對發展規劃卻因法例所限連搬場繼續營運的空間也缺乏,可見政府在磨合漁農業及社會整體持續發展上,仍有漫長的工作要做。
不過,遲到總好過無到,事實上特首對漁農業的用心,是有目共睹,就連之前訪問海南儋州也不忘借鑑當地農業經驗用於本地。期望政府能將這份魄力在餘下一年任期繼續發揮,甚至下屆政府也能大力推展漁農業發展工作,讓漁農業能繼續向着這個好勢頭繼續發展,總有一天,讓各位街坊也因物價受控而受惠,不用為區區兩餸一湯而煩惱,解決市民這個日常生活的問題。不竟,香港人面對的壓力,也夠多了。
原文轉載自《成報》2016年4月6日
原圖:ceo.gov.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