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幾位青年朋友閒聊。友人A剛從內地旅遊回來,對國內的網上購物和支付功能讚不絕口,說既方便又能享受優惠;友人B則頗為不屑,於是A就開始滔滔不絕,講述自己在內地見識到的種種「高科技」,也勸B嘗試使用內地開發的社交apps,保證用過之後一定會愛上;B抗拒依然,並給出大堆理由,從apps的logo不夠美,到使用的朋友不多。再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內地開發的一定不夠安全。話題至此便很難再繼續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類似事情並不少見。很多時候,當人們拚命指摘他人,或批判某事物時,自己卻從未見過那人,也從未用過那物,只是一點人云亦云的觀感,或是腦中一些固有的思想作祟,「想像」出這些罪狀缺點,像一條鎖鏈,鎖着自心。
人們通常以為,這種現象在中老年群體中會比較盛行,奇怪的是,現時香港這類症狀反而在年輕一代中更為嚴重。一聽到「中國」 、「愛國」、「內地」這些詞彙,便如見到毒蛇猛獸般避之不及,莫說了解,連聽都不願意聽到。
幾年前的國民教育,它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是否真的那麼可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過;現在,見到簡體字,聽到普通話,就認為香港本土文化受打壓,十來歲的孩子就開始為下一代憂心忡忡。卻不知道,真正優秀強大的文化不會輕易消失。
修高鐵,放在任何國家的任何城市,都會受到歡迎,交通發展必能帶來經濟效益。惟有在香港,有人把高鐵想像作運送解放軍的工具,笑話之餘也難免一聲嘆息。就因為不願走出去看一看所致。外面的世界一日千里,我們卻依舊給自己腦中的舊有設定禁錮。
禁錮心靈,亦帶來恐懼。我們的年輕人在排斥內地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接收到諸如上海、深圳趕超香港的消息。因為不了解、不確定,自大之餘,心生懼意和絕望。
上海迪士尼開幕在即,相關新聞又開始見諸媒體。依稀記得,當初上海打算建園的消息一出,立即有人開始為香港園區的前途擔心,同時還伴隨着對香港整體前景的憂慮。
時至今日,上海迪士尼對香港迪士尼的影響會有多大,尚未知曉;香港地位是否不保亦是個未知數, 關鍵還在於年輕一代能否打開心扉,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態,接受不同思想、不同文化,採納他地優勢,尋找新機遇。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河西好了,並不等於河東便壞;河西須要學習河東的經驗,河東亦要正視河西的發展。與其守着自家一畝三分地空擔心,不如放眼更廣闊的世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6年4月1日
原圖:jkinfo.com.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