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南美洲之遊曾經到過四個國家。在阿根廷和智利逗留的時間比較長,印象也比較深;至於烏拉圭和英屬的福克蘭群島只是半天遊而已,猶如走馬看花,印象便膚淺得多了。
我習慣每天都將一些新鮮事物記下來,作為日後的回憶。我對天然環境特別感興趣,但不善於用文字描述,因為大自然實在太奧妙,太神秘,而且變化萬千,非筆墨所能形容。雖然有時勉強將印象寫下來,但都感筆力有限,詞不達意,只會輕描淡寫,留下幻想的空間給予讀者,才不至誤導他們。
我一般常會對城市風貌,社會狀態,人民生活有感而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給我的印象是極端歐洲化,我以為自己到了西班牙的巴塞隆納(Bacelona)。當地人講的是西班牙話,樣子和西班牙人差不多,黑頭髮,有著地中海居民一般的古銅色的皮膚。他們有午睡的習慣,很多商店在午餐後便關門,直到五時才重開。晚餐很遲,有些餐廳到八時以後才營業,這和西班牙人的習慣大致相同。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很多遊客,市中心十分繁忙,車水馬龍。探戈舞是此城的文化特色,聞名遐邇。表演探戈舞的場所多得不可勝數,但良莠不齊,水準差別很大。我曾經兩次購票入場觀賞,其中一次大失所望。
阿根廷人雖然有午睡的習慣,但他們的夜生活卻不像巴塞隆納那邊一樣地鬧到通宵達旦,午夜前街頭已見人影稀疏,商店再次重門深鎖。
阿根廷人喜歡食肉,尤其鍾情於牛排,伴以紅酒,視此為最佳配搭。智利人比較喜歡吃海產,常被鄰國的阿根廷人取笑,說他們身體散發出魚腥味,甚至禍及智利出產的紅酒也帶有這種異味。當然那是誇張之詞,不足為信。
阿根廷和鄰國非常友好,視為兄弟,但對英美兩國的關係似乎並不一樣。我到處都見到庇隆和艾薇塔(Peron and Evita)的銅像,他倆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但英美兩國卻肆意以電影及舞台劇來丑化這兩個人,傷害了阿根廷人的感情。除此之外,1982年的那一場福克蘭群島爭奪戰,英美聯手將阿根廷打敗,使他們感到奇恥大辱,餘恨未消。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修補兩國關係,最近親臨拜訪阿根廷總統。效果如何?且拭目以待。至於英國則由於雙方裂痕過深,沒有適當的機緣去重拾舊好。
由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走到其鄰國智利的聖地牙哥。雖然兩地由安第斯山脈隔離,但相似的地方卻有很多,如人種,語言及生活習慣,只是智利首都人口比較多,交通比較繁忙。西班牙文化在兩地都廣泛流傳,根深蒂固,早已將殖民時代以前的本土文化淹沒,成為獨霸一方的新文化。這和北美洲國家一樣,印第安人及愛斯基摩人的傳統受到外來者的侵襲,碩果僅存。他們的生活領域也受到侵佔,逐漸遠離繁盛的城市,過著較原始的生活。我在聖地牙哥逗留的時間,從沒有遇上過任何貌似土著的人。聞說西班牙的殖民者曾以高壓手段統治,後果不言而喻。
歐洲的多元文化與種族矛盾的現象我在南美洲時一點也感受不到,這樣的社會似乎很單調,但卻有它的優越性。法國和比利時最近發生的恐怖襲擊,相信不可能在阿根廷和智利出現。同一文化和同一宗教信仰是維持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這個政策將會繼續執行,恆久不變。
聖地牙哥使我聯想起三四十年前的新加坡及香港,到處都是小商店,五花八門;街頭巷尾有很多小販,亂七八糟,警察愛理不理。那些年代仍沒有企業式經營的連鎖店,小本生意得以生存。這種現象在北美洲已成為過去,在南美洲相信也難以保存。
在公共汽車的車廂裡不時看見有人販賣汽水和冰淇淋,司機視而不見,任由他們自由行動。這種情況根本不會在香港或新加坡出現,聖地牙哥的巴士公司算是十分容忍,網開一面,沒有驅趕這些小販。今天香港將法治制度高唱入雲,再不會包容這些掙扎求存的小市民。
法治社會似乎是一種進步,但執法過嚴會否引發起民憤呢?我一直相信如果生活過得去,沒有人會罔顧法律而做出違法的行為的。
還有一點我認為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與智利在邊境設立的聯檢關口,那裡的關員工作效率極低,驗証和行李檢查如此簡單的手續竟然可花上一個小時以上,浪費旅客寶貴的時間,這點必須從速改善,否則會冷卻遊客重遊的熱情。
總括來說兩國人民對外來遊客十分友善,使他們感覺受到歡迎,賓至如歸!
原圖:matravel.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