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理事莫健榮
人口老化和醫療資源不足是香港面對的兩大挑戰。醫管局最近調整九龍中和西聯網,令黃大仙和旺角區居民可以在九龍中分區附近醫院求診和療養,日後不用再跨區,帶來一定方便。由於此舉無增加醫療資源投入,有議員直言是「左袋袋右袋,點袋都唔夠」。
政府計劃進行十年公營醫院發展,投入二千億元興建、加建和重建醫院,但這是中長期措施,遠水難救近火。有意見指,醫療券能分流長者到私營醫療體系,減輕公營醫療壓力,可短期紓緩公營醫療樽頸問題,應加以優化。
醫療券每年為七十歲或以上長者提供二千元醫療資助,令本來經濟能力較差、通常輪街症的長者可選擇到居所附近參與醫療券計劃的私家診所。除門診外,它還可用作注射預防針、身體檢查、牙科和手術。筆者最近和一名退休公務員交談,他說自己有免費公營醫療用不着醫療券,就用來買眼鏡,可見用途廣泛。
有長者反映,現時最多累積兩年四千元的上限安排應放寬,認為這福利既是政府已出之物,長者年紀愈大,醫療費愈高,累積大額醫療券,可助長者鑲牙、配假牙,而現時關愛基金資助長者鑲牙的受惠人數很有限;另外,長者會參與私家醫院較貴的體檢計劃和做小手術,同樣可減公營醫療壓力。
醫療券不時有改善安排,如每張由五十元改為一元方便使用,最近其適用範圍更擴展到港大深圳醫院。政府推出廣東計劃,原來受惠多是早年已移居內地的長者,新吸引本港長者回鄉養老的不過百多人,這主要出於長者在內地醫療的問題。若醫療券可進一步適用於內地醫院和診所,相信廣東計劃可更受長者歡迎。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6年3月29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