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會」圓滿閉幕,這場被視為確定中國發展路線的盛事,涉及經濟挑戰、民生民心、改革難題、國際外交等多方面議題。現時中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民生改善的訴求,既要穩增長,也要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發展動力,以釋放新的需求。故此,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供給側入手,塑造新的動力源泉,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同時制訂並出台「十三五」規劃,着眼消除可持續發展中所遇到的制約。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而香港的發展,也是如此。
過去一段時間,經歷擾亂社會秩序的佔領事件、反對派議員為反而反阻礙議程、大年初一晚的旺角暴亂等事件,香港的經濟、社會、民生已大大耗損。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出「香港怎麼了」的疑問,相信這是不少港人近期都在問的一個問題。面對港人的疑惑、擔憂,總理倒是派了定心丸: 「我對香港的前景看好」。
香港出路在哪裏?回顧香港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都離不開與內地互動的成果,而現在順應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國家的發展,正是香港的出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五年要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發展創新科技是重要一環。「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內地與港澳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業和青年人在內地發展創業,若香港再重蹈經歷三年拉布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覆轍,又如何追上發展的大趨勢?
香港要着眼的機遇,不僅僅局限於「十三五」規劃中的港澳專章。事實上, 「十三五」規劃中有多方面的發展導向,包括稅費改革、完善基本藥物制度、「互聯網+」行動計劃、惠普金融等,這些都是覆蓋大江南北的香港企業可以探索的機遇。
可惜的是, 「泛政治化」成為發展阻力。香港當前所必須的,不是在「港獨」偽議題的迷霧中越行越遠,也不是在終日無休的議會爭拗泥沼中越陷越深,而是要看清現狀——發展經濟乃當務之急。如何在全球經濟不穩定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穩定的經濟增長,是所有國家、地區的共同議題。在這股大趨勢中,香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6年3月24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