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津貼名校的無力感
報津貼名校的無力感

本文作者為明報前教育新聞組長梁永樂

上期最後一段「論學校質素,難道有人敢說喇沙小學、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瑪利曼小學、聖若瑟小學……等等及不上任何一所直資學校嗎?」手民之誤,寫漏了這批「津貼名校」,及不上任何一所直資學校嗎?特此更正及致歉。相信未見有專欄第一句就致歉,因資深校長的回應,津貼學校派位制度,令我深思……

直資私立可憑表現獲取錄

津貼小學與直資、私立的競爭、獲取錄的機會率,我一直認為無法直接比較,因為學校的報讀人數各有不同,而且制度完全不同,比較並無實質意義。

「直資、私立」最普遍是透過孩子或家長面試,學校按表現而擇優取錄,學校有權自訂取錄準則,例如家長是否校友、是否相同宗教信仰等等。受歡迎的直資、私立動輒4000 至5000 人爭入百多個位,學校發現孩子的亮點、潛質,擇優或擇合適而取錄。

家長替孩子選報直資、私立,透過面試、履歷表,憑努力介紹孩子的優點及長處,顯示報讀的誠意,讓孩子可盡展所長,靠表現獲學校取錄。

津貼小學需靠關係運氣

至於津貼小學,不論名校與否,都只憑兩大因素而有機會獲得取錄,一是「與學校關係」;二是「運氣」,基本上家長及孩子付出的努力近乎零。從學校角度,同樣聽天由命,取錄的學生是「零認識」、「零控制權」(叩門位除外),更遑論做到擇優而取錄。教育局派位機制下,首階段自行分配學位,總學額一半,只計算孩子的父母是否在校工作、父母是否校友、兄姊是否在校就讀等等關係,純粹靠關係;第二階段統一派位更是上天安排,統一派位學額中一成用作全港大抽獎,餘下九成供校網內選報的孩子「大抽獎」。

津貼老牌名校小一總學額一般有百多個,假設有120 個,一半首階段靠關係減60 個,名校歷史悠久,與學校有聯繫如校友數目眾多,若供世襲生、必收生不敷應用,更會侵蝕統一派位。統一派位階段隨時只剩50 多個供大抽獎,假設有1000 學生首志願報讀,爭入幾十個學額,競爭激烈可想而知。

「真•名校」爭崩頭

上期本欄點出幾間老牌津貼名校,質素不比直資、私立差,有資深校長認為,我這說法忽略獲津貼名校取錄的機會渺茫,是自欺欺人。的確如此,不論津貼、直資、私立,只要是「真•名校」同樣爭崩頭,家長面對津校名校派位制度下的競爭,除了同樣激烈外,更顯得無力。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6年3月22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