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連續發生多起學子自殺悲劇,各方正積極商討應對。不幸的是,人命當前,卻仍有「別有用心者」不顧事實、藉機抽水,視救命工具「不自殺契約」為兒戲,行徑令人唏噓。尤其是個別知名學者參與其中,完全罔顧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倫理道德,為人師表若此,表現令人側目。
作為國際通用、專業輔助有自殺傾向者的「不自殺契約」,早前上載於教育局「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附件,是教育局輔導學生綜合工具之一。有網民卻斷章取義,將該頁單獨抽出,言之鑿鑿斥其為官方「交數」伎倆。甚至本港某位知名國際關係學者也在社交網站上稱該契約為「石破天驚」、還戲謔網民「你今日簽咗約未呀?」
抹黑有效工具後果堪虞
事發後,教育局迅速澄清,契約並非隨意使用,而是供社工及輔導人員使用的專業工具;使用對象也並非所有學生,專對有自殺傾向的特殊個案,相關表態得到專業人士,由臨床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建立的「良心理政」證實。
契約需配合輔導
首先,從專業層面。「不自殺契約」作為綜合輔導工具一環,要討論其優劣,必須先考慮契約設立的依據、使用方法、條件及影響,而不是未經了解及調查研究就「污名化」。難道對其他專業的嘲笑,是學者應有的態度?
「不自殺契約」需要有整套輔導工作去配合方會見效,簡而言之,就是要接受輔導者將口頭承諾轉化為實際行動,以達到更佳的防止自殺效果。事實證明,教育局亦不絕非單要求學生簽了這份契約就當「完事」。
在道德層面方面,學子連環自殺,為人師表,更應積極應對。從救人角度分析,世上本沒有絕對立竿見影的萬能藥,「不自殺契約」或許不足,但哪怕是萬分之一機會,也不能放棄一試。不顧事實盲目否定,難道契約被冷嘲熱諷取消掉,對有自殺傾向者就有幫助?
抽輔導自殺者工具「抽水」 行為可恥
雖然事實擺在眼前,「扮專家」的學者卻死不悔改,聲稱「契約作為心理輔導一部分,不等於手法必然有效」,並稱其為「官僚文化的產品」,仿若只有教育局認衰、撤掉輔導工具才算正路。
如果求真是所有各個範疇學者的共通要求的話,那麼發表上述恥笑「不自殺契約」言論的國際關係「學者」,肯定就連做學者的基本資格都沒有。人命當前,只要藉幾個簡單的邏輯思考,已經可以點出此「學者」有多不堪。
再者,對契約的戲謔怒罵,恐怕只會削弱輔導人員的能量,傷害契約的正面作用,甚至令有自殺傾向的人士對之反感;正如近日就有不少輔導及心理範疇的專業人士呼籲公眾,停止負面評論不自殺契約,避免學生對契約產生偏見而令輔導人員失去有用工具。
由上述事件,筆者不禁聯想到當前香港的社會風氣。對政府政策不顧事實的戲謔怒罵又何止這一件。遇到問題,不了解不認知,先去歸邊,政府一方的就污名化之。偏偏,今次事件涉及人命。人命面前,筆者呼籲千萬不要摧毀防止自殺的急救工具。
原圖:bastil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