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曾智明/百仁基金副主席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今日正式啟動,市民選擇登記後,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健康紀錄可以互通。早在○六年,醫療病歷互聯試驗計劃可幫助已登記計劃的私家醫生在病人同意下查閱醫管局的電子病歷,但它的單向性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今次啟動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則是雙向的,在得到病人同意後,公立醫院可看到私營醫療機構的個人病歷,私家醫生亦可查看公立醫院患者的病歷。
在傳統紙質病歷時代,病歷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患者有時需接受重複的檢查以便確認其敏感藥物等。而電子病歷令患者的情況更加了然,這些電子數據訊息的收集保存,令病歷可以長久地跟隨患者。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第一階段九項可互通資料就包括個人資料,不良反應和敏感,診斷、醫療程序及用藥,防疫注射紀錄,化驗和放射結果等。全面的電子病歷紀錄可減少重複檢驗,幫助醫生了解病人病史,以便患者得到更準確的治療。
基於這些數據,醫生可作出合理分析,輔助診斷。據悉,國外癌症大數據公司頗被看好,如一家腫瘤大數據創業公司就是希望通過大數據分析為癌症作精準治療。相信未來有效地利用醫療大數據,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福利。
當然,在資訊發達時代,我們亦需要關注個人隱私訊息的保護。近來發生多起電話詐騙,有騙徒甚至能說出受害者的一些個人訊息,增加其可信度,因此,醫療數據必須做好嚴格規範。資訊令生活更便捷,大數據化的趨勢愈加明顯,通過互通系統,公私營醫療之間緊密合作,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提高醫療效率,幫助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6年3月13日
原圖:wenweip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