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吳康民
近日,像我這樣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人來說,對半年來接二連三有青年學生輕生的事件,未免既浩嘆又陷入沉思。大好青年,為什麼為點小事情想不開,便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年輕時,雖然不敢說已飽讀詩書,但也接受古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母親十月懷胎,父母、親人撫育成人,居然可以因某些小事不如意,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便此輕生。難道這條生命只屬個人,可以任自己之意毫不愛惜,這未免太不負責任了。
近半年來,已有逾20宗的青年學生輕生事件,原因不一。有因學業壓力,有因生活不如意,更有些是只為一些外人看來不過是小事而心情不佳而尋死。原因多式多樣,而年齡竟有小至11 歲的少年。說少年不識憂愁味,錯了。今天的早熟少年,耳濡目染,多愁善感,而且大多因無人訴說開解,一念之差,終成千古恨!
學醫者不能自醫
顯然,青少年學生輕生問題,既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綜合治理。不能光靠一個防止自殺協會之類的團體便能解決。
社會上的激進、暴烈氣氛對青少年有影響。今年的旺角暴亂事件,看似政治事件,但不少參與的青少年的動機卻是多式多樣的。既有不滿現實,也有受人煽動;既有湊湊熱鬧,也有隨大流而往。青年人對事物的前因後果,未必了解透徹,有時是一時衝動,有時又是受人唆擺,未經深思熟慮,便作出決定。而願望一時落空,或決定未能完成,因而輕生,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青年人應有大好前途,豈能因一兩件不如意的事而結束生命?中文大學醫學院3年級女生,不知何故,便在粉嶺牽晴間跳樓結束生命。讀醫學所為何事,不外是為了治病救人。學救人而不能自救,聞者情何以堪!
社會每多不平事
香港當前的這個社會,當有許多不平事。社會撕裂,政治取向各走極端。但青年人學有所成,正是為了改造這個社會。用自殺來逃避現實,是懦夫所為。想當年,我們當青年學生的時候,國家多難,強敵當前,國民黨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青年學生奮起參加抗日戰爭,持槍上前線,或上山下鄉宣傳抗戰道理,或參加反內戰反腐敗的示威行動,甚少聽到因此厭世輕生的事例。
青年學生應該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勇敢的一群,為何要成逃避現實、結束寶貴生命的一個?
香港青年,歷史上都是敢於隨着滾滾潮流前進的。從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倡導革命,改造社會、改造世界,早就在香港播下革命種子。
我不想說自殺是懦夫行為。這一句話,可能為青年人的悲觀失望的傷口上撒鹽。但是當今的教育制度、青年政策,可議之處甚多,有待各個主管部門加以檢討與改善。
因為近日學生自殺個案之中,有5人是中文大學學生。校長沈祖堯與管理層即時召開緊急危機處理會議,商討有關問題。沈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讓他們去做個美夢吧!哪怕是不賺錢、不成名的。人生活得快樂不是比成就更重要嗎?」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6年3月12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