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本土派在網絡號召引發旺角暴亂後,強調本土主義的本土民主前線候選人梁天琦在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獲得約一成半的選票,令理性務實的香港人大跌眼鏡,更令「本土」兩字再次引起關注。
什麼是本土?本土派、本土意識、本土文化,甚至排外、命運自決和獨立,究竟哪一個辭彙最能代表本土的精要?梁天琦被揭在大陸出生,又是否稱得上本土?他認為,不論是否在香港出世,不論在香港居住的時間,只要認同香港文化、香港的核心價值觀、擁護香港的,都是香港人。
事實上,不少由內地到港的中國人都認同香港文化,以及民主、自由、法治等價值觀,包括留學生和旅客,按梁的辯解,他們起碼都應該算是擁護香港本土的一群,為什麼他們在大學裏會受到排擠和侮辱,在街頭遭到肢體攻擊?梁天琦欠他們一個公道。
強調本地的歷史、文化和主體意識,是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存在的現象,關於「當地人」與「外地人」的矛盾不斷引起關注,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灣也曾掀起關於本土的思考和討論,一班鄉土文學的文學家通過質樸、寫實的手法來描寫現實,其中包含本土意識,但更多的是用文學承載着思想解放和人文關懷,包括對小人物的同情,以至不可逆轉的全球化和工業化的哀歌,而非高高在上的把外來者醜化和拒諸門外。
香港從來是一個移民社會,稱得上原住民的人,少之又少。陳冠中在《我這一代香港人》中寫道:1962年內地三年困難時期的後期,大批廣東人及12個臨近地區的內地人,漫山遍野地跨境從陸路湧入香港, 當時許多香港居民熱淚盈眶的帶着乾糧飲料到邊境去接濟他們,甚至引領他們到市區。香港居民當時把這些同胞稱為難民、難胞,而不是非法移民。大概許多香港居民那時候還記得自己也曾是移民。
只可惜,似乎沒有一個受醜化的外來敵人,便不能反映自我的高貴;沒有分化,則難以引導和操縱。煽動地把移民歸類為分薄有限社會資源的「蝗蟲」,外來的一切都可以描繪成洪水猛獸。
近年來,即使內地來港的移民精英化, 但出現在電視或媒體上的,總是弱勢的新移民和庸俗的土豪形象。有老移民用着不標準的廣東話嘲笑新移民,新生代忘記家鄉仍在內地。「本土」離語言、文化愈行愈遠,受單向的引導成反移民情緒,落得「港人優先」的狹隘。
今天,我們提起「本土」兩字,充斥了太多虛構的想像,包括本我價值的高貴和外來的入侵,相信並非害怕核心價值迷失、語言受沖淡,亦不是擔心移民帶來文化融入的問題,而是缺少一份對本我的自信。也許我們該正視的只是這種恐懼,不能令其淪為政治操控的工具,不要讓真正的本土文化蒙冤。
原文連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3月11日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