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百仁基金主席李文俊
香港今個學年已有二十宗學生自殺事件,甚至發生五日四跳,這個數字令人心痛,其中既有大學生,也有中學生,鮮活的生命在花樣年華就戛然而止。
自殺者背後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難處。學生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學校與家庭,壓力主要來自學業,繁重的考試操練,家長過高的期望,在激烈的競爭下對自身未來不確定的擔憂。教育是學習的過程,並非只是為了分數,學校不妨提供減壓室以及心理輔導,而家長在工作之餘亦需花時間與子女溝通,共同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
「菁青相惜」分享會正是希望宣傳正能量,給學生宣揚積極的態度。分享會邀請不同行業的人,給同學啟發,行行出狀元,原來選擇有這麼多。一些分享嘉賓甚至學業不佳,但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這些分享也包括工作背後的曲折起伏,生活的壓力,學生時代、青年時期的困惑迷茫,分享者對待逆境的態度值得學習。此外,還有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感悟的分享,如親情、友情等帶來的力量,這都提醒着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關心自己的人。
分享會近日邀請的嘉賓恰好提出活在當下,專心於手上的事情,如果任由負面情緒在腦海盤旋,可能甚麼都做不好。分享嘉賓作為中醫師,有時病人的狀況也會影響醫者,在接待下一位病人前,收拾好情緒就非常重要。筆者認為,我們在生活中亦應如此,及時清掃負面情緒。期望青少年學會自我調節,通過運動或是向朋友傾訴等積極方式紓緩壓力。都說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社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應給予關注,及時提供幫助。
原文連載自《太陽報》2016年3月11日
原圖:charity-online.or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