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山/香港菁英會執委
港府早在三十年前已研究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以解決交通擠塞問題,當時是全球先驅。時至今日,不少地方都實施此計劃。交通擠塞問題在香港各核心商業區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因此筆者非常關注政府最近提出的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香港已具備適合推行該計劃的客觀條件,包括完善的道路網絡能提供不收費的替代路線、全面覆蓋的鐵路網絡、先進的定位及收費技術,期望政府盡早落實計劃,以中環為試點,提升香港道路運輸效率,推動更佳的生活環境及經濟發展。
先導計劃在中環試行前,應研究該區的交通數據並作專業分析,以劃定適當的收費區界線範圍。為改變在收費區內駕駛的習慣,採用按日收費比較可取,執行及監管上較簡便,行政成本亦應較低,希望令駕駛人士想到需繳付按日徵收的費用後,便不把車輛駛進收費區,減低收費區內的道路交通流量。為避免繳付上述收費後車輛長期逗留區內,可考慮在按日收費外徵收逗留費,收費以累進式徵收率計算(停泊在區內的合法停車場除外),藉此令車輛盡快離開。另外,推行此計劃應作一定豁免安排以減低對市民的影響,如非繁忙時段免收費、豁免特殊及服務市民車輛收費等。
根據香港高樓大廈林立的特殊環境,筆者建議採用自動化的短距離微波通訊技術,配合自動拍攝違例車輛車牌的攝影機,令計劃有效執行。在保護個人私隱及有效評估交通流量和平均行車速度前提下,計劃及系統應配合未來智慧城市發展,讓駕駛人士可實時接收各區之交通流量及平均車速數據,助其選擇更快捷更合適的駕駛路線,令交通擠塞問題得以改善。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6年3月10日
原圖:bastil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