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的《預算案》終於出爐,大眾最關心當然是「派多少糖」,基層及中產如何受惠。對基層來說,公屋免一個月租金,綜援、高齡/長者生活/傷殘津貼出「雙糧」當然是好事,以審慎理財為原則也是無可厚非,不過也要對中產多點關注,並多向未能具增值的方面投資,猶如「維他命」一樣,強身健體。
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對社會有極大怨憤,生活逼人的的確確需要,不論中產及基層也希望一些現金援助,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相信這些想法並不過分。根據統計處的數字,二○一一至二○一三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幅為百分之八點六,同期家庭入息中位數升幅只是百分之二點五,收入升幅「跑輸」通脹,可見生活逼人,打工仔的確需要紓困,次次口惠而失不至,民怨只會日深。
中產人士百上加斤
香港菁英會的退休保障研討會,之前已討論過港府政策不鼓勵子女供養父母,針對人口老化問題愈見明顯,財爺開恩提高供養父母免稅額是令人鼓舞。只是金額未必足夠,舉個例子,行動不便的長者,住雙人房特別牀位,每月宿費約八千元,政府所提供的長者及傷殘津貼約四千元,連同每月二千元醫療及相關開支,供養費用為每月六千元,那四萬元供養父母免稅額幫助不大。加上現時只得一名子女可以申請的供養父母免稅額,未能鼓勵子女們一同供養父母。要知道不少家庭收入二萬五千至八萬元的中產人士,因為樓價高、租金高、物價高,收入其實僅夠生活。如果他們育有子女及父母,真是百上加斤,需要政府多點支持。
在數字上,香港的中產數字維持在三成五至四成。但根據聯合國數據,二○一二年香港的人均GDP為三萬六千八百二十七美元,新加坡則為五萬二千一百四十一美元,早已被人追上,怎不教各人才擔心。加上面對M型社會挑戰,穩定中產、投資在具增值的地方,又有何不妥?香港競爭力只是排名第七,我們需要加大政府投放,例如在創新及科技上,為未來增值,否則很可能不進則退。
對基層「雪中送炭」
過去幾年,大家以派「糖」形容政府派錢。其實財爺派錢更像「維他命」。因為即時的金錢援助,對生活艱難的市民來說,是雪中送炭。「糖」可以不吃,維他命能增加抵抗力,病入膏肓時起了一定作用。
雖然每每希望政府「落重藥」,猶如濫用「抗生素」一樣,產生「抗藥性」,不宜多用,「維他命」卻可以固本培元。大家要知道政府不但扮演資源再分配的角色,也要為未來作打算,甚至香港增值,正所謂「應使則使」。財爺建議的「未來基金」當然是好事,面對人口老化,香港競爭力受到威脅,香港應該何去何從?過分審慎理財未必理想,希望父母官能多關注中產,多點投資未來。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4年3月5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