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1日,是聯合國選定的國際母語日。2月22日,無綫電視旗下「高清翡翠台」易名為「J5」,並開始於每晚播出45分鐘普通話新聞,配以簡體字字幕。由此引發一場繁簡字之爭,並引伸到文化優劣、身份認同的敵意情緒、政治爭拗。
中文字自古已繁簡互動
中國地廣民族多,各地方言迥異,生活條件不同,統一的文字便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工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書同文」,對維護國家統一、傳揚文化,以及促進中國經濟和文化長時期屹立在世界文明前列,起着重大作用。
文字本身是一種交流工具,簡便普及是最基本的要求,因而其字體和應用,既需對應於外圍環境氛圍的變化,亦包含使用者的個人選擇,從沒有高下之分,更沒有正宗旁門的差別。舉例指,為求簡捷方便,我們習慣寫「一二三四」而非「壹貳叁肆」,大家會批評這摧毀華夏文明、本土文化嗎?
因此,若強行以二元思維,將繁簡字分優劣,並將其視作身份認同的標籤,是非常淺薄無知的。事實上,自倉頡造字以來,中文字繁簡互動的演進腳步從未停止,由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繁體字到簡體字;而大量簡體字的字形源自草書和行書,古代書法家早已使用,絕非近年單純為文盲或「洗腦」而創造出來的「殘體字」。相反,今天網絡世界的火星文和潮語,則完全顛覆中文字的傳統語法結構。試問有哪一種字體敢以「玄門正宗」、「聖祖遺訓」自居?
香港回歸後,因應港人生活方式50年不變的要求,沒有全面推行普通話和簡體字。但從教育的角度,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不但可以拓寬閱讀面,未來也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畢竟,為求迎接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和跟內地市場接軌,全球都在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學習。只要我們踏出港澳台,在聯合國以至全球華語世界,主要使用的正是普通話和簡體字,即使在台灣,簡體字的使用也從不是忌諱,並且愈見蹤影。至於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部分人士卻對普通話和簡體字存在抗拒,除了心有魔障或過分自戀外,着實想不到還有其他理由。
何苦作神魔區隔
2002年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已清楚說明「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學生應掌握認讀簡化字的能力」;而剛結束的《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文件,也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要求中小學生學習認和讀簡體字。兩份文件都在提醒學生掌握認讀能力,不是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作為教學工具。
其實,經由電腦文書軟件,無論是繁簡體字,在書寫時都不過是按三兩個鍵,談不上語法結構;而在閱讀時,只須簡單地按一個鍵,就可輕易將文件字體由繁轉簡或由簡轉繁,令繁簡間的文書往來不存障礙,何苦還要將繁簡字進行神魔區隔,挑動身份認同惡鬥?
繁體字的美毋庸置疑,其背後蘊藏着深遠的文化意義,港人對繁體字的支持可以理解。面對文化多元和語文變化,我們與其拘泥於繁簡之爭,自我纏縛、畫地為牢,連電視台的一個商業決定也容不下,不如抱着學習的心態,以文字為鑰匙,打開另一片新的天空。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 2016年2月26日
原圖:無綫新聞截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