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百仁基金副主席陳稼晉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剛剛過去,每年元宵節香港都會有許多活動,今年也不例外,舉辦了三場大型綵燈晚會,因正值猴年,其中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元宵綵燈會展出以《西遊記》為題的「金猴獻瑞賀元宵」花燈,此外,更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覽。
元宵節的歷史有說可以追溯到漢代,漢武帝於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後來逐漸成為節慶,走入民間,廣為接受。元宵節是古時的盛事,夜遊看花燈、猜燈謎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元宵節也稱為燈節,燈自然是重要元素。從流傳下來的畫作及文學作品中,都可窺見古人的聰明才智及傳統製燈工藝的登峰造極。清朝《京都風俗志》一書中寫到元宵節的場景讓人不覺得是在夜晚,描寫燈的豐富,「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中甚至還提及冰燈。而燈上所繪更是豐富多彩,人物風景,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皆惟妙惟肖,叫人嘆為觀止。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上元。花好月圓,也有習俗將花燈放入溪河中以祈福。古時青年男女並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元宵節難得外出夜遊賞燈,故元宵節又有中國情人節之別稱。「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願有情人終成眷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然後參與猜燈謎,益智趣味,定能回味無窮。最後,再吃上碗湯圓,意味團圓,甜甜的元宵,甜在心間。
如今元宵節依然燈火輝煌,敞亮夜間,也許不及古時「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那般對元宵節的熱情,但相信這份歡樂依舊,也願華人的節日延續下去。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6年2月24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