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問題三:起始點稍變 結果大不同
政府在檢視收入和開支過去整體增長時,通常都會引用從1997年起的數據,指政府收入17年(至2013年)來只增加59%(見圖),但總開支卻增加1.2倍,大幅跑贏收入增長。但正如其他學者都曾指出,若把這個起始點(starting point)延後一年,用1998年起的數據,結論便完全相反,收入累計增加了107%,開支則只有82%。若我們進一步把近年政府派糖的影響剔除,開支的累計增幅更低,只有68%!
推算誇大開支 數據「嚇親人」
正如長劃組主席、庫務局秘書長謝曼怡女士在記者會一開始便說「工作小組力求避免誇大開支、要盡量客觀」、「不是存心嚇人」,這是進行這類推算的第一守則。但謝秘書長接着引用2007年起的數據,說自2007年至2012年的5年間,政府開支年均增長10%,收入年均只增長4%,指開支近年跑贏開支的情況更明顯。問題是,若我們再把starting point推遲至2008年,開支年均增長便由10%減半為5%、收入則由4%倍增至8%!如果剔除「派糖」和注資各小金庫,開支的年均增幅更會由10%減至2%。
我們不是要證明政府收入一定會長期、大幅跑贏開支,只是想指出這個結論其實對於選取哪個starting point極其敏感,在分析時定要客觀並多加留神。當然長劃組不是故意嚇人,但今次確已是第二次實際上做到「嚇親人」的效果。
概念問題四:HK can wait?
長劃組的其中兩大建議是把公共開支控制在GDP 20%以下,以及成立未來基金,待日後入不敷支才用。我們已曾詳細闡述,指出20%的限制根本是「自製樽頸」的行為,與今年預算案的主題提升香港競爭力背道而馳。但其實這兩個建議還反映小組假設「HK can wait」。
眼前的社會經濟問題其實都應該在5年前便落手解決,到今天已經再沒有條件再等!否則,不久將來港珠澳大橋通車,來自內地的旅客發現只離38分鐘車程的橫琴建成的主題樂園比香港迪士尼大3倍,又不需要等房等票時,便不會再來香港。
香港真正的「結構性」衰落,便因我們沒有迎好而上,今天要建的,未來才建,現在卻閉門趕客。香港現在有7萬間酒店房間,澳門的房間數量在未來4年將會倍增,並趕過香港。我們是否要眼睜睜看着澳門先做偏門,再做正行,然後還把香港的生意搶去?
而且,香港的貨幣已與美元掛鈎,加上法定最低工資已經實施,現在也正商討標準工時,我們是否真的還需要另一個「黃金數字」,增加香港的經濟的僵化(rigidity)﹖這只會令到公司更難適應市場的轉變,利潤變得更加波動,進而影響政府收入的穩定。
房屋醫療迫爆 快放水追落後
長劃組又指未來基金以每年5%回報計,10年後有5,100億。但其實現時通脹已經是4%至5%,在未來依然會在這水平徘徊,那實質回報(real return)其實是零!因為今天的通脹源於我們的硬件和人手不足,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需要建公屋解決劏房問題;需要新醫院支持現在已經爆棚、未來只會百上加斤的醫療體系;需要商場、酒店應付本是機遇,現在卻變成中港矛盾的旅客需求。
偏偏在這個社會經濟全方位都「crying out for capacity(容量)」時,才遇着「無端端」的20%限制,各位苦主又要「擔凳仔」排隊等下一年預算,還不是自製樽頸?
我們重申,現在我們不是倡議政府窮奢極侈,只是希望追回過去幾年派糖及注資小金庫共3,500億元可以買到的38間瑪麗醫院或50間科大的其中幾間而已!在這個「catching up」的過程,當然會令開支佔GDP多於20%。但在劏房等上樓的一家四口、打了3天電話仍預約不到門診服務的伯伯、找不到酒店房的旅客、找不到新寫字樓的跨國公司,大家都在說「We can't wait!」況且,3年前公屋成本才只2,000元一呎,到今天已經是4,000元一呎,是不是還要等到每呎8,000元才建?如此,未來基金無論滾得多大,都必定成為「遲來基金」。
長劃組共提出7項建議,我們認為其實起碼還有幾項可能更有效的方法。篇幅所限,下周再和大家剖析。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4年3月7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