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簡繁之爭
淺談簡繁之爭

本文作者為百仁基金副主席李海楓

近日關於簡繁之爭引起熱議,原來教育局日前就中文課程進行諮詢。諮詢文件中提出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以至海外各地的溝通。

顯然,有關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或繁體字消失的傳言並不可信,擔心繁體字在香港的地位被取代實是庸人自擾。掌握繁體字才是前提,學好繁體字後,如果有能力認讀簡體字,如同多項技能,自然不是壞事。如今走出香港,與大陸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多,部分海外中文主要地區亦是採用簡體字,難免會遇上使用簡體字的環境,認讀簡體字具有其現實需求。

平心而論,認讀能力的要求也並不高,簡繁兩者也有相同,學習繁體字較簡體字難度更大,掌握繁體字後已經能認讀不少簡體字。當然,中小學階段仍在為語文積累紮實的基礎,如若基礎未打好,簡繁混淆,學得不倫不類,反而增添負擔。若有興趣及需要學習簡體字,在學好繁體字後循序漸進,即可認讀不少簡體字,也未嘗不可。如今網絡上亦可以簡繁體轉換,也可幫助有需要者學習使用。

繁體字的美毋庸置疑,其背後蘊藏着深遠的文化意義,港人對繁體字的支持當然可以理解。大陸便有不少人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從書法、古文中學習繁體字,香港的魅力正是因為包容不同文化。因此,不必以分裂的態度看待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化並無優劣之分,互相尊重才能促進多元化。近年香港對本土文化的高度敏感,更有有心人士刻意激化矛盾,誤傳為強推簡體字,反而形成對簡體字的抗拒心理,引起反效果,值得注意。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6年2月22日

原圖:speakou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