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潘麗瓊
香港颳起一陣麥當娜旋風,我沒看她的演唱會,卻偶然看到2009年她在MTV頒獎典禮上,懷念米高積遜的話,心裏有陣陣的哀痛。
麥當娜獨自站在台上,沒有歌舞,只有一盞孤燈,她的話鏗鏘若詩,澎湃的感情足以搖撼世界。
她和米高的命運如兩條平衡線。她說:「米高生於1958年8月,我也是。米高在中西部長大,我也是。米高有八兄弟姐妹,我也是。米高6歲成為巨星,或許是全世界最受寵愛的小孩。我6歲媽媽死了,但他比我更不幸。我失去母愛,他失去童年。當你失去什麼時,你永遠被它纏繞住。我整個童年都在找尋母親的替代品,有時成功,但當你活在全世界放大鏡之下,如何重建童年呢?」
「米高的音樂有種難以解釋的魔術,令你起舞、想飛、敢於夢想。因為那是英雄所為,米高就是英雄。」1991年,麥當娜邀約米高晚膳,她駕車。燈光陰暗,但米高依然戴着墨鏡。麥當娜笑說:「我好像對着一架黑色長轎車講話。你可否脫去墨鏡?」他把墨鏡拋出窗外,眨眼微笑說:「你看見我嗎?」麥當娜發現他的脆弱和魅力。那夜,他們食薯條、飲酒、吃甜品和說粗話,做一些米高從不敢做的事。在梳化上一起看電影,他拖着她的手……
後來,這兩條平衡因某些緣故,愈走愈遠。醜聞接連找上米高。麥當娜較幸運,因為「我有童年,容許自己犯錯,在沒有鎂光照射下找尋自己」,當米高死時,麥當娜在倫敦,米高本應緊接在她表演後一周表演的。她慨嘆:天才在狹縫中直墜到底。我們放棄了他。
麥當娜主動堅毅,而米高脆弱被動。結果,她活下來,為香港人唱歌,他卻過早地成為天使。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6年2月19日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