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以言論新聞自由標榜,但基於特殊的傳媒威力,由1928年成立廣播委員會開始,廣播電視便一直遭受以法律作手段的嚴格管控,私營市場長期半壟斷,公營機構亦只有港台一家。
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決定「開放電視市場」,將電視服務分為四類,並繼發出三個收費電視牌照後,再接納新免費電視台的發牌申請。可惜,開放的傳播政策,躲不過政治操作的狙擊,淪為例牌性質的政治對決。
由接受申請,到行政會議作出「三揀二」的決定,率先投資9億元、聘用數百名員工和製作數百小時劇集,並且長時期自我塑造為電視改革象徵的香港電視,成為整場「發牌遊戲」中的唯一落敗者,真金白銀的投資即時泡湯,養妻活兒的飯碗亦被砸爛,不僅希望變失望,更是從天堂陷地獄,由此出現怨憤總爆發,陰謀滿天飛,都是可以預見,值得同情。
應待審批後 再作投資部署
不過,在情緒宣洩之後,大家必須理性回看整個爭議過程。2009年,政府宣布開放免費電視廣播市場,城市電訊(以香港電視網絡名義)、有線寬頻(以奇妙電視名義)及電訊盈科(以香港電視娛樂名義)先後提出申請。這是香港跨進廣播電視新發展的里程碑,但卻被轉移作為政治博弈的新彈藥。
本來,按照一貫的發牌招標程序,申請營辦的機構,在提交申請標書後,靜待政府的審批決定,然後才開展有關的具體投資部署。然而香港電視在遞交申請書外,就開始招兵買馬,既製作節目,又申建廠房,早在政府開展實質審批之前,便已營造實際營運的既成事實;令致今次申牌失利,不僅令香港電視投資受損,連帶令數百員工成為「苦主」,製造加倍的社會震撼。
姑勿論事前曾否有高官對其牌照作出口頭承諾,又或者有其他考量,但在商言商,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投標策略,不能予以單純看待,更不能因其搶先投資但失利,而作出過多的情感傾斜。
行會保密制 豈能輕率衝擊
平情而論,無論是4項評審標準,還是11個考慮因素,顧問報告都只是參考指標,並非考試的標準答案,剔選對錯。如何理解、如何取捨,是行政會議的政策性決定,更是其職權範圍。
大家可以同情香港電視,也可以不滿行政會議的決定,但不能否定行政會議的決策權力,更不能夠輕率衝擊行政會議的保密和集體負責制,因為這是香港法治體制和有效管治的基礎,不能夠因人而廢。
綜觀全球,免費電視發牌從來就是一項複雜而微妙的決策,考慮因素眾多,絕非一加一等於二的算術題。事實上,今次的發牌爭議,從香港電視在審批期間的搶閘式操作,到政府決定「三揀二」之後的社會運動模式,都充斥着眾多政治元素,政治早已掩蓋專業,令正常的專業審批,淌上了政治惡鬥的渾水,有理說不清,甚至愈辯愈混沌。
不必要政治化 政改諮詢更難
數十萬網民給like、三周內兩圍政總、引用特權法要求披露文件,甚至有關「公民拘捕」的倡議,何其悲壯蒼茫!但在沸沸揚揚過後,領頭的政客固可揚名,政府亦飽受衝擊,但香港電視的發牌前景,則因未見新理據而難有寸進。
坦白說,今天「理直氣壯」支持香港電視的市民和政客,若不提新理據、新數據,只求利用群眾壓力去迫使政府讓步,則今天的所謂公義行動,其實是在脅逼政府從法治中倒退;亦將一個商業活動,不必要地轉化為政治爭議。
作為旁觀的第三者,這是難得的機會,「過癮」但無良,因為整體社會將因有關政治操作,而集體承擔沉重的代價。
可以預見,這種見縫插針式政爭操作所形成的撕裂對抗,恐怕會被借勢延續至政改諮詢,成為某些人的佔中新籌碼,由此引發的警號,已成為香港當前的嚴峻挑戰。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3年11月7日
原圖:wikipedia
評論
shuyicai58@gmail.com
3年前Happy21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