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次按金融危機帶來全球經濟哀鴻一片猶在眼前,美國作家Michael Lewis的暢銷著作The Big Short搬上大銀幕,拍成電影《沽注一擲》——在樓市、金融產品荒謬繁榮的表象下,幾位探求真相者在很早時已意識到這個巨大泡沫的危險性,他們逆流而行,持續造空,直至次按危機爆發,他們終於成為極少數的勝利者。
荒謬故事包裝人生百態,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走高,利益當前,無論借款人、按揭部門職員、金融從業員,乃至於評級機構員工……皆唯利是圖,故而信用不好的借款人也能獲得貸款,垃圾債券也可評為AAA級等等,不一而足。鏈條的每一環節上低估了風險,所有人都成為共謀者,只有掩飾下去,才可維持這個精美複雜的機器繼續大而不倒地轉動;撥開雲霧,一眾持份者還不過是為着牟取私利,而忘卻本性本業對自身的要求。
電影講述的故事改編自當年的真人真事,時隔久遠,卻仍然警醒。今天香港看似繁榮,眼花繚亂的物質富足,繁華表象下亦是危機處處。娛樂宣傳的假象鋪天蓋地,對立和無底線的互相攻訐,上綱上線或是陰謀論掩蓋的事實真相,不經思考者輕易跟隨輿論隨波逐流。
我們縱然擁有令人艷羨的法治、社會制度和自由,不少人卻不予珍惜,甚至忘記自己本分。學生應該上學讀書,卻選擇罷課和走上街頭;教師本應專心教學反而熱中政治權術之爭;校長理應掌管校政,但在大小事務上都唯教師和學生馬首是瞻;議員並非議事,口若懸河只為阻撓議案的通過,莊嚴的議會如同馬戲團般精采。
更有甚者,中國人竟不可坦蕩承認自己的身份國籍。在台灣以至香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竟成忌諱,有香港人既承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卻不承認是中國人,何其精神分裂。林林總總,也無非是讓恐懼和私利掩蓋了本分。
電影是娛樂性的鋪陳,說到底是一個無奈故事。小市民看到學生罷課的「英勇」和無所顧忌,校長步履維艱的窘迫,政客們信誓旦旦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便以為這就是民主、自由的實踐,惟有待泡沫破散,才能看清楚這些逐末忘本的行為,已經步步侵蝕我們原有的優勢,以及本應重視的價值。
現在理當是時候回歸本性本業,以簡單、真誠的態度直截了當地看待事物。可惜迷障重重,歷史的場景總是不斷重複。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1月22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