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楊全盛
特區政府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以後第一份《施政報告》,筆者對政府以歷來最大篇幅論述本港創新及科技業,以及投放接近五十億元資金於有關創新及科技的項目表示讚賞,可見政府重視本港創新及科技的發展。其中有關投放二十億元成立的「創科創投基金」,「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地創科新企業,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願意「行前一步」去完善創科的生態圈,這實令業界感到鼓舞。
其實本港不乏天使投資者,惟欠缺的是具國際視野的專業投資者,以致很多初創企業在港難以跨逾三百萬美元(逾二千三百萬港元)的「A輪融資」關口,大多數初創企業過了天使投資者首階段的支持後,往往缺乏在成長期中繼續向前行的資金,成為業界的「短板」。政府推出「基金」,除了能為國際專業投資者提供落地香港的誘因外,企業更可因為政府資金的投資而發揮「槓桿效應」,提升企業的知名度的成功率。
從來沒有「包生仔」方法
對於有部分人士表示擔心「基金」成效有限,筆者認為就扶持一個初創企業的政策來說,綜觀世界各國的經驗來說,從來沒有「包生仔」的方法,重要的是肯去嘗試。以發展創新及科技馳名於世的以色列為例子,當地著名研究機構IVC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統計了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四年間當地新創企業的表現後,得出在這十五年間,當地共有一萬零一百八十五家企業成立,其中五千三百四十七家在調查進行時仍在營運,有四千三百五十八家失敗收場,而成功的企業有四百八十家,成功比例只有百分之四點七,報告亦指出即使有各類基金支持的初創企業,成功率亦只有百分之九,而四成一的企業最終難逃關閉或被低價賣出的命運。
盼社會以長遠目光看「基金」
縱然如此,我們必須要明白在創新及科技的發展上,「擁抱失敗(embrace failure)」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失敗的經驗往往是日後成功的重要參考。而且,在創新及科技的投資上,金錢上的有形收益與創新科技對社會發展的無形收益並非朝夕之事,所以希望社會能以長遠的目光看待「基金」,着眼於「基金」的整體回報。
至於本地的初創項目如何能吸引外國投資者的青睞,政府的取態十分重要。以色列近年在高新科技領域突圍而出。有來自當地的官員早前來港推介其初創企業的優惠政策時便表示,當地政府不怕因支持這些公司而令公帑蝕本,反而擔憂承擔的風險不夠多,令該國的科技不能走在世界前列。這個說法實在值得香港政府藉鑒。但願香港在創新及科技發展,在政府的重視及創科局的帶領下,未來一年會走得更快更遠。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6年1月19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