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愛國愛港劉慧卿家國情懷
司徒華愛國愛港劉慧卿家國情懷

 

本文作者是吳康民 

新年到來,老人容易懷舊。回憶昔年往事,一如歷歷在目。或見報上新聞,又記起早日點滴。

近聞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聲言將退下火線,結束25年的議會生涯,但認為仍要為香港和國家服務。好一個不忘國家的黨魁!這比某些本土派和要去中國化的政客好多了。

民主黨前後的兩位黨魁我都有交往。早年司徒華主持教協,為教師爭取福利著有成績。上世紀70年代我主持成立教育工作者聯會,並非要與教協爭鋒,而是要多一個為教師向當局爭取權益的團體。成立之前,曾向司徒華請益過。華叔因「六四風波」而與北京的關係破裂,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但北京已從「六四」是一場「反革命動亂」, 「轉軚」為「六四這一場政治風波」。况且也向司徒華伸出友誼之手。但華叔堅持六四不平反, 「冇得傾」,似乎未能體會北京的難處。直至華叔逝世,就我所知,有關方面還是表達了對司徒華的善意。

斯文綽約劉慧卿

劉慧卿在擔任《遠東經濟評論》雜誌記者的時候,曾來對我進行訪問。當年斯文綽約的風度,頗有令人驚艷的感覺。這與後來的「瞓街卿」的作風判若兩人。

今天她將退下火線,不再參選議員也不再參政,走得撇脫,為她的參政歷史寫了一個圓滿的結局。政客自各有立場和主張,但必須言之成理,以理服人。而喊打喊殺,有破壞冇建設,以過激嘩眾取寵,未必能讓廣大中間群眾心服。從政者要順應潮流,更要順應民心。

當年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關頭上,主流民意是什麼呢,應該說是贊成香港脫離殖民地地位,回歸祖國。雖然回歸前港人有不少對1989年的「六四事件」有不滿情緒,但畢竟1978年後的改革開放,在文革浩劫之後,給大多數港人寄以希望。

司徒華的固執

但司徒華的固執,未能了解中國複雜的國情,總堅持不平反「六四」不罷休,組織了支聯會與中央對抗。終其一生, 「壯志未酬」。但劉慧卿等,卻能與民主黨的現實派一起,踏進中聯辦大門,達成2010年的政治協議,完成立法會的改革,使議會民主前進一大步。

像全世界的政黨一樣,民主黨內也有左中右,也有開明、固執、激進的派別。劉慧卿算是開明一派呢,還是固執一派?這個分類實在不容易說得清楚。

不少政黨的政治取向,都是變來變去。例如公民黨,原先這個大狀黨,袋巾煲呔黨,被人認為該是個走中間路線、代表白領中產階級的政黨。今天看來,更明顯的是被激進分子牽着鼻子走, 「沒有過激,只有更激」。現在坐牢的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曾在與我同桌吃飯的時候,說公民黨可能是政黨中最有破壞性的一個。不因人廢言,果然許仕仁不幸而言中。現在公民黨不是走比長毛等的政團更激的路線嗎?

民主不能照搬

司徒華如果泉下有知,應該看到今天中國比「六四風波」時期要更強大,人民生活也有着明顯改善。中國地廣人多,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民主是需要的,但要一步步地來。西方特別是美國,批評中國的政制不民主,其實是別有用心。它深知中國如果立即採取西方民主,必然會造成分裂和動亂,有利於美國霸權主義勢力的入侵。當今某些照搬西方民主而未適應本國國情的國家,不少總會發生國內動亂,有的卻是貧窮落後如故。前者如某些中東回教國家,後者如亞洲的菲律賓。美國推銷美式民主,當然不是想他國發展強大,而是要它們變成美國的附庸。

愛國愛港應提倡

中國的社會現狀可批評之處甚多。但作為中國人,作為愛國的一分子,批評是為了祖國變得更豐足和更強大,而不是參加國際反華反共勢力的大合唱。中國人愛中國,合情合理。特別是當前在本港出現一股「去中國化」、「本土化」等數典忘祖的逆流之時,提倡愛國愛港,並不過時,更是中國人的天職。有人認為提倡愛國,是老土或者只是親共者的陳腔濫調,非也。香港受英國人統治100多年,香港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多着,美英勢力在港的政治經濟勢力以及意識形態影響不可低估。如陳某人推動的類如「港獨」的言論並未絕迹。港英餘孽也正在蠢蠢欲動,家國情懷亟須提倡。劉慧卿提倡退下火線仍不忘為香港和國家服務,這種家國情懷,正是繼承司徒華的愛國精神,自然值得一讚也。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6年1月9日

原圖:香港電台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