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這個名字,近年來用得濫之又濫,搞地區導賞的是本土,賣雞蛋仔、缽仔糕的是本土,打龍獅旗的是本土,噓國歌的是本土,連犯法踢篋打人的都是本土。官又講本土,民又講本土,究竟我們講的是什麼樣的本土?
最簡單直接的理解所謂本土,在抽象的層次,就是重視該地方的文化,對這個地方有感情,進而大家都努力愛護和保衛它;而從現實的層次來看,就是捍衛這地方的利益。
分清「本土」和「本土主義」
如果我們從最簡單直接的定義來理解某地方的本土意識,其實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域都普遍存在,就算同一個國家之內,地方的本土意識和本土利益都受到重視。其他國家且不去分析,就以中國而言,北京人愛北京,上海人愛上海,廣州人愛廣州,這都是天經地義,簡單不過的事情。這些城市都有其獨特文化,以廣州而言,其嶺南文化就是獨一無二,廣州人都珍而重之。就算在國家政策層面,也保障這些地域的方言文化,沒有什麼重要矛盾衝突。
至於地方利益的矛盾,其實也一直存在。而這些矛盾,部分依靠競爭解決,部分靠協調解決。自行協調不了,由上一層以至國家層面來解決。這種矛盾情况其實都是常態,而這種常態的矛盾,也是源於地方對本土利益的保護。
回到香港,如果只是對香港文化價值的愛護,對香港本土利益的捍衛,其實不必大驚小怪。而事實上,沒有什麼香港人會不愛護重視香港的本土文化、保衛香港的利益。一國兩制構想和設計的基礎,就是維持香港既有的生活方式和制度不變,這其實也是對香港文化和價值作最明確、最實在的確認和保障。對建制派的其中一個標籤旗號,就是愛國愛港,愛港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現任政府上任之後幾項重大政策,包括「零雙非」、「限奶令」、「雙辣招」,其實都是以香港本土利益為優先的政策,所以無論是政府的政策,還是《基本法》的構想設計,都是尊重香港的本土文化和利益。而這種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包容,以及地方本土利益的保護,在中國其他地方也存在,那應該是毫無爭議的生活一部分,而為何唯獨是香港的「本土主義」才成為一個熱烈議題,官也講,民也講,甚至被認為要有所警惕!
現時鬧哄哄的本土主義,其實應該加上一個引號:「本土主義」,因為它本身就有別於一般的愛護本土文化、捍衛本土利益。其中的分別,不止於發起和參與所謂「本土主義」運動的人,用上激烈抗爭的手段。如果僅僅在於表達訴求的手段,那就不局限於「本土主義」,爭取社會保障也一樣可以用上激烈抗爭的手段,反對其他政府政策也一樣可以用上,所以只盯着激進抗爭手段,那就完全失焦。
糖衣包毒藥「本土」包裝「分離」
香港現時所謂的「本土主義」,又或者「本土意識」運動,其實只是一個借「本土」之名的政治運動,它的本質,和上海人對「大上海」成就的自負,和北京人對老北京文化的執著,又或者重慶跟成都的比較、廣州跟深圳的競逐,根本不是同一檔次的事。如果只是這一檔次本土文化和利益問題,那根本就不是問題。就算因為程度加深而真正成為一個問題,那還是相對容易解決。
現時香港出現的「本土主義」,不止是一種要求被包容、被接受的本土文化,而是排斥中國大陸的主體文化;不止是橫向跟其他省市競爭利益,而是把矛頭指向中央政府,煽動仇中情緒。所以這些所謂「本土主義」運動,根本就是混淆視聽,借「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又或者起碼是去中國化之實。「本土」,只不過是這些核心分子,在「大事未成」之前用來蒙混過關的包裝物料而已!
打正旗號叫分離主義,或者港獨主義,又或者獨港主義,一開始就會嚇怕很多人,也會招來四方八面的口誅筆伐。但模糊面目,用上「本土」來包裝「分離」、港獨或者獨港,那就容易進入市場,打開銷路。而事實上全世界的地方都有本土文化和利益,用本土來包裝,也最易招納群眾。
所以大家討論「本土主義」時,應該慎之重之,人家是買一送一,賣「本土」,送「分離」。人云亦云,責任自負,因為「本土主義」不止是「掛羊頭賣狗肉」,更似是以糖衣包着的毒藥。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6年1月6日
原圖:takungpao.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