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啟動退休保障方案諮詢,但輿論焦點集中在對「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個方案間的選擇、退保金額、資產上限和強積金對冲,這都是錢的問題。
當然,任何退保安排都無財不行,而派錢亦能即時協助貧窮長者,但這只是退保方案的其中一環,持續優化政策制度和社會保障支柱,做好資源調配,才是可持續退保方案的核心,也應是今次諮詢的真命題。
爭拗30年 還是錢作怪
「完美的政府系統,在於能為人民孕育最大的幸福、最可靠的社會保障和最穩定的政治局面。」南美「解放者」波利瓦將軍(Simón Bolívar)1819年的這段話,率先提出社會保障的理念,並將其與人民幸福和政治穩定並列,當作完美政府的3個標誌。
然而,兩個世紀的時間即將過去,無論波利瓦的烏托邦式完美政府,或完美的社會保障制度都未曾實現,而全球約150個實行過養老金的國家,也幾乎都曾經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面臨「爆煲」的危機,需要不懈地就資源、制度和配套,重新進行探索和改革。
在香港,早於1966年,當時港英政府開始研究設立中央公積金,並於1987年和1991年兩次在立法局上討論,但因意見分歧而未成事。其後將焦點改放在老年退休金計劃方面,於1994年進行公眾諮詢,亦因支持反對意見各半而告吹。爭拗的關鍵點,就在於是否全民受惠,以及由誰付鈔?
想不到,爭拗雖已經歷約30年,但輿論觀點竟是塵封不變,在今天的政府退保諮詢中重現。這些意見領袖對理想的堅持,令人敬佩,但亦讓人憂慮香港已失去與時並進,敢於向前看、向前闖的心態幹勁。全民派錢,就等於港人退休後生活無憂?政府善盡安老責任?
公帑怎調配 諮詢關鍵
政務司司長、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引用世界銀行倡議的多根支柱發展模式,指香港目前採用的4根支柱模式,分別是政府為一些未能自顧人士提供最後安全網、市民為自己及家人去積累退休儲備,以及包括公營房屋、公共醫療,社福服務、長者醫療券、公共交通票價優惠、家庭支援及長者自置物業等,透過他助自助的多元渠道、共同承擔的原則,去照顧不同長者的需要。
有指這次諮詢是「假諮詢」,因若諮詢只在於方案二揀一,「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方案,單從名稱就能秒殺分勝負,完全沒有諮詢價值。但其實這次諮詢的真命題,在於公帑、企業、個人、家人在推動社會保障方面,各自的角色和承擔;以及公帑投放於服務、養老金、社會保障和家庭支援之間的排優先次序和取捨。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5年12月31日
原圖:rthk、深圳新聞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