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雜誌上看到一篇十分動人的文章:一個年過花甲的母親和她患有智障成年的兒子,每天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出現。他們總是手牽著手沿著固定的方向走,形影不離,早已成為當地風景的一部分。兒子長得比媽媽高大,看來也有三十來歲了,但智慧與行為仍停留在五歲左右的階段,什麼事情都依賴媽媽幫忙,連吃東西也要她餵。
母子兩人很少對話,似乎一切盡在不言中。雖然如此,從兒子的眼神可看出他在母親身邊是感到安全的,也看出那個母親因為兒子得到照顧而感到心滿意足。她一生的願望便是要好好照顧兒子,無怨無悔。他們相處得如此親密,使人為之羨慕不已。但當了解到他們不幸的遭遇時,也難免感到難過與同情。
這段文章使我想起很多母子特殊關係來:我的女同事是個單親媽媽,和獨生子一直生活在一起,相依為命。她習慣拉著他的手逛街,享受和兒子肌膚接觸的親密感覺。但有一天他竟對媽媽說不要這樣做,因為他感到很尷尬。這個轉變來得太突然,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猶如晴天霹靂,難以承受。被兒子拒絕的痛苦非同小可,只有身歷其境才可感受得到這種打擊的沉重。相比之下,那個能夠朝夕與兒子相處的媽媽豈非更感快樂?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為人父母者要珍惜和子女相處的每一刻,因為他們成長之後便會逐漸和你疏遠,縱使竭力維繫也難以如願,要勇於面對。為人子女者要關心父母,今天你雖然已名成利就,飛黃騰達,但你將永遠是他們的寶貝,他們仍渴望你緊握他們的手,並肩而行,這種親密的感覺是沒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的。除此之外,見面時不忘親熱地擁抱他們。身體接觸可產生愛,其間原由妙不可言。
我近親的獨子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前往美國工作,而且長期留在那裡。他每年只返回加拿大探望父母一兩次,之後又匆匆離開。兒子事業成就使父母感到驕傲,但他不在身邊也難免感到遺憾。這種情況在中國大陸非常普遍,千千萬萬的農民子弟紛紛湧向城市尋求出路;近年也有不少中國學生出國接受教育,畢業後便留下來,還想盡法子成為當地公民;當然也有人學成歸國,與家庭團聚,但為數不多。事業與親情永遠是一項艱難的取捨,每每無法兩全其美。
「男兒志在四方」是用來鼓勵年青人把目光放大,遠走高飛。但如果你是個獨生子的話,你應再三考慮去留的問題,尤其父母年紀漸長,或臨近退休。他們到了晚年是需要照顧的,養兒防老便是因此而產生的一種理念。其實就業與創業機會到處都有,外國的月亮並非比家鄉的又大又圓。今天中國的經濟和任何國家比較,絕不遜色。處處都是芳草,何苦捨近求遠呢?
望子成龍乃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但以長期分離作為代價去追求似乎不值得。老有所依也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但父子各居一方又如何可能實現呢?你必須接近父母才可照顧他們,別無他途。有些人以為金錢可解決一切困難,但總也比不上親子的關懷更為的周全。
事業成功固然值得自豪,但哪比得上親情維繫緊密的重要。顧此失彼,兩者往往無法兼得。再回說那個智障男子與他的母親,是因為他不能獨立生活才離不開媽媽的,說不上是幸福的人生。反過來子女為了前途,遠走高飛,成為離巢之燕,年終才見一次面便又匆匆離別,這樣更是美中不足。人生難求美滿的原因便在於此。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