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為本土研究社的組織日前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聲稱本港現有棕地面積累計多達1192公頃,大如63個維園,可以優先評估發展潛力以至是建屋,更猛烈質疑政府未有做好工作云云。報告甫公布,不少市民都覺得驚訝,這個看起來頗為吸引的結論,為何政府卻沒有做好呢?
做法不嚴謹 可信度成疑
只要再看下去再聽下去,就會發現這份「研究報告」所採用的評估棕地方法,竟然只是透過Google Earth、Google Map 和 Google Street View的衛星圖片去整理出棕地資料,並聲稱能以此辨認出全港棕地位置。雖則他們表示自己有進行實地視察,但究竟走了多少個地方卻不禁令人生疑,假如沒有走遍每一個地方,試問又怎能準確掌握本港棕地的實際發展潛力呢?又假如你真的跑遍千多公頃棕地,未經過查證業權持有人,又未查證過土地用途,又何以斷定哪些必定是能夠發展到的棕地呢?
或許他們不知道,在民間層面,三年前亦有團體發表過棕地研究報告,且得出本港有800公頃棕地的結論,該團體評估是否準確姑且按下不表,但最起碼該個研究透過鳥瞰圖辨認、實地考察之外,更詳細查察立法會、城規會和規劃署的公開資料及圖則作出分析。橫看豎看,評估方法也相對嚴謹得多。有點諷刺的是,本土研究社自己也推說自己資源少,沒有人力物力做好勘探的工作。若然如此,他們又是憑什麼以這種略嫌兒戲的「研究報告」去嚴詞批評政府呢?敢問一聲,公允嗎?
發展過幾關 難一蹴而就
事實上,本港土地缺乏,對於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政府已多次強調會透過規劃及工程研究,檢視區內棕地是否適合發展,而現時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元朗南、缸瓦甫,以及古洞南規劃及工程研究等,正正是透過整體規劃,善用棕地的一些例子。必須指出的是,棕地不是說發展就能發展,最常見的就是棕地可能被污染,要先行清理乾淨才能用,此外,還有容易引起爭議的收地工作呢?至於預先進行交通、環境等技術研究,以及通過城規會一關更是「指定動作」,絕非「說句起樓就能起樓」!
一句到尾,土地要找,棕地也有用,但絕不能看得太簡單,更不能做得太兒戲。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