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會剛發表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報告,當中建議政府的科技投入由現時的百分之零點四增加至百分之一,以收窄與其他地區整體科研投入的差距。由於香港科研以政府佔較大比重,故此建議有助香港急起直追。
基金會也建議政府每年向研究資助局注資二十億元,以便令局方資助基金增加五百億元,並建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檢討現時評核大學機制,加入科研項目影響力為考慮因素。這是良好的改善方向。我們可否進一步考慮增加科研項目商業化為評核大學的標準之一?這不是向錢看,只是大學常予人「象牙塔」印象,這有助拉近大學與社會的距離。
基金會又建議監管機構開放心態,平衡創新與監管。筆者認為,支持初創及創新企業,容許新的商業模式萌芽,發掘新工種,在共享經濟浪潮中,這也是民間對監管機構的合理期望。南韓已在一二年發表共享城市宣言,推動民眾參與汽車、書籍、停車場以至觀光民宿。歐盟也在前年推出共享經濟聯盟,設法將共享物品納入監管。在破壞式創新對全球已造成衝擊下,監管機構宜積極回應。
報告提及支持中港合作,如支援中港研究合作團隊,值得支持,因有助發揮兩地長處,達至協同效應。除了科研項目,也可研究能跨境使用的ICT應用,甚至建立跨境數據交流平台及標準,讓兩地一同使用,有望成為典範,助香港發揮在「一帶一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基金會建議要有高層次統籌創新的委員會,筆者希望委員會由特首任主席、創科局局長任秘書長,這才叫高規格。是次報告對香港創科生態算是正面,社會宜用積極態度視之。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5年12月21日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