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會員陳啟業
兩電公布明年電費調整建議,在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下調的情況下,兩者僅就平均電費作約百分之一的下調幅度,與用戶的期望相距甚遠。然而,這一聊勝於無的減幅只是兩電繼續「賺到盡」的小把戲,仔細一看,中電和港燈一方面調低燃料調整費(分別是每度電二點七仙和四點四仙),另一方面卻調高基本電價(分別是每度電一點七仙和二點九仙)。由於燃料帳原則上屬代收代付性質,基本電費收益才是圖利關鍵,故不少人批評兩電是假減價真搶錢。
帳目上,燃料帳的結餘水平並不影響兩電利潤,但這小金庫卻可緩衝電費上調的政治衝擊。現時本港的電力市場受《管制計劃協議》規管,電費基本上由基本電費和燃料調整費組成,而為了穩定電費水平,《管制計劃協議》容許兩電運用電費穩定基金和燃料價條款帳作緩衝。兩電這次以調低燃料價掩護基本電價上調,完美示範了燃料帳的潛在用途。
作為私營企業,「賺到盡」是向股東負責的應有之舉,其決策者只能在《管制計劃協議》框架內賺盡准許回報上限,沒有選擇餘地。然而,電力供應不單純是一種商業行為,它更是一種公用事業,與社會民生及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政府必須在現行的能源政策目標下作出適度規管。現行的《管制計劃協議》,如無意外將延續至二○二三年,要降低總體電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未來電力供應商的准許回報率。再進一步想,現時兩電壟斷了本地的電力市場,政府應積極研究開放本地電網,就電力市場引入競爭,讓新投資者或內地電力供應商進入市場,讓用戶可自由選擇電力供應商,享受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好處。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5年12月18日
原圖:xinhuanet、clp、hkelectri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