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智與情
屠呦呦的智與情

本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潘麗瓊

屠呦呦的名字,我第一次從新聞聽到的時候,只覺得特別,殊不知內裏有一段故事。從屠呦呦諾貝爾護獎的致謝詞才知道,說她一九三○年出生時,爸爸屠濂規聽到她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聲後,便激動地吟誦《詩經》的著名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並給她取名呦呦。

父親在吟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又對了一句「蒿草青青,報之春暉」。她一生下來,便和青蒿結下緣份。

從這個故事,可知屠爸爸中國古代文學根底深厚,對女兒的愛很純粹,不奢求她飛黃騰達,就像野原上小鹿般成長。

屠爸爸又怎會想到女兒長大後,一生研究青蒿,更因此打開中國古代醫藥學的寶庫,為全球醫治瘧作出貢獻,成為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人。

屠呦呦一生不汲汲於名利,只埋首於青蒿素和醫治瘧疾的研究,「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時,就一遍又一遍溫習中醫古籍……」

屠呦呦致謝辭最後一段,感謝了一大堆人後,還以為她會感謝家人支持和包容之類,但她把話反轉來說:

「唯一不感謝,就是我自己!因為癡迷青蒿素,我把大量時間、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當中,沒有盡到為人妻、為人母的義務和責任。」

幾十個字,道出了幾十年來,她作為一個科學家、和作為一個普通人兩個角色的衝突與矛盾,內心的痛苦與內疚!以此對家人表示歉意,把被捧到高高在上的自己,狠狠地扯回人間。

「我不是以獲得諾貝爾獎為終極目的。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瘧、治病。」貢獻自己,不張揚、不誇大,無忘初衷。她就像青蒿那樣,寧靜、淡泊、正直。

屠呦呦令我想起詩聖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可能和追求激進高調的新世代背道而馳,卻深深打動我。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5年12月14日

原圖:新華社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