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吃飯」四個字,在今天,說來簡單,挑一間大酒樓,或者西餐廳,只要肯付鈔,就能成事。
如果將時代推前一點,三四十年前,或者更遠,要請客吃飯,不是假外求,而是把客人招進屋,所以,你的家先要有個很會做菜的廚子,當然,你家最好也夠大,至少容得下十來個食客。
替我做陪月的阿姨本是個家廚,每逢過節,所有親戚都會聚在她家,廿人的菜,全由她一手包辦。愛煮也擅煮,結果節日之外,她家也常宴客,有時連我女兒生日,都是她請客的理由,總之找個藉口大宴群友,大擦一餐,是她的最大嗜好。
像阿姨那代女人,通常都能煮得一手好菜,數落到我這代,能入廚已買少見少。因為女人在職場愈吃重,在家時間就愈少,好多人根本連買菜做飯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心思鑽研廚藝,最好在樓下餐廳吃完才回家,乾手淨腳。當然,代價是,連正常廚藝也漸失傳,更何况高深一點的請客菜。
近年外子的家庭成員不斷增長,親屬愈多,節日吃飯愈頭痛,一圍枱坐不下,分兩圍又沒氣氛,於是,這些年的節日飯聚,都會轉移到我家舉行。
家族人口逾三十,做三十人的菜絕對超出我能力範圍,故總感慚愧,為什麼人家可以一人煮十幾廿道菜,我連構思吃什麼都有難度。
逛書展終於讓我找到一本書叫《請客吃飯》,是我的大師姐方曉嵐和她丈夫陳紀臨合著,裡面除了有請客菜餚的食譜,還有一些被遺忘了的請客文化。
陳先生和方師姐本是他們家裡的大廚,八十年代初,陳父在家兩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都是由這兩位兒媳操刀,每頓飯後陳父還會把廚子招出來聽客人對菜餚的意見,嚴父造就了這一對出色的廚房夫妻檔。
今日這對夫妻檔除了出書教做菜,還是著名食評家,做了幾十年家廚,又被別人品評了幾十年,教你做的菜,肯定出色。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3年7月22日
圖:kyiv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