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理事莫健榮
最近筆者出席一個研討會討論香港社會為何撕裂,有與會者認為民主社會就有選舉,選舉就有議題,炒熱議題就可轉化成選票。激化議題的結果是有一批市民支持,另一批反對,導致社會對立和撕裂。區議會選舉期間反對派炒熱港大校委會事件和TSA的目的正是如此。
有與會者認為反對派在議題策劃和宣傳方面確有一手,起碼是有計劃、有部署,各單位包括傳媒、網絡能做到有機聯動。相反,建制派經常處於守勢,鮮有主動開發議題出擊。在區選中,建制派一直強調地區議題,反佔中、反拉布等有明顯民意偏向的政治議題鮮有提及。而大部分反對派知道雨傘運動不得民心,所以收起雨傘在社區主打民生,避談佔中;亦有部分「傘兵」開宗明義打政治牌吸引首投族,一些年輕的政治新人取得不少選票。
另外,政府和建制派在議題協調方面不如人意,例如低收入家庭津貼被泛民議員拉布延誤,最近勞福局公布詳情,但公布時間卻在選舉之後。有同事慨嘆:「低津咁正嘅惠民政策,如果政府早啲公布,每個基層選區起碼多幾十票,好幾個區只係輸咗幾十票!」
還記得上屆立法會選舉前,反對派刻意炒作國民教育是「洗腦」,教育局起初企硬,堅持國教和解釋政策,這也成為選舉論壇上激辯的議題,大部分建制派候選人緊守支持推行國教的原則。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在投票日前數天,政府突然宣布國教指引「失效」,這和反對派要求撤回國教沒太大分別。有人辯稱政府此舉是不想國教事件延續到選舉日影響選情,但客觀情況是鼓舞了反對派及其支持者的士氣,同時打擊撐國教的支持者。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5年12月11日
原圖:hkc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