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莫健榮是香港菁英會理事
區議會選舉之後,各大政團紛紛總結經驗,檢討得失。今屆有不少選區出現政治新人贏政治明星的戰果,取勝固然要分析成功之處,落選更要找出失敗原因,吸取教訓。部分落選者歸咎於後佔中、後政改時期出現一批面孔陌生的「首投族」,或是政府要其選區硬啃「插針樓」、巴士路線重組之類,甚至指摘對手使用「茅招」和抹黑。其實現任議員未能連任,歸根究柢還是自身問題:是否輕敵?落區時間和接觸居民是否足夠?多年來是否有地區政績交代?從這些問題很容易找出落敗原因。
據說有個別政治明星因自己有高知名度,在選舉期間從不露面作街頭宣傳,亦有人發現形勢不妙時才緊急找來不完整的街坊聯繫資料,這種作戰心態和準備注定失敗。
現任議員其實比挑戰者擁有更大優勢,包括有一定的基礎支持者和知名度、較多的宣傳海報、掌握更多社區資訊和各類會議平台為居民反映訴求,還有區議會資源和政府資助的營運開支開辦事處和請助理,因此,在佔優勢下落敗實在不應怨天尤人。大部分落選者都表現政治風度,坦白承認失敗,但亦有個別人士說甚麼輸給「蛇齋餅糉」、選民選擇物質建立的網絡,實在是侮辱選民的智慧。而各候任議員應持之以恒地服務街坊,這樣才不會讓居民覺得到選舉才出來做事。
參與直選是件苦差,洗樓、企街宣傳、籌辦活動,同時要面對各方的壓力,勝選當然值得慶賀,但亦意味着將要辛苦四年。筆者期望落敗的年輕人能夠堅持理想,再接再厲,因為苦幹四年翻盤的例子比比皆是,年輕人的優勢就是青春活力,全職化和年輕化是大勢所趨。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5年12月7日
原圖:文匯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