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人侵蝕票源 泛民危機
政治素人侵蝕票源 泛民危機

 

今屆區議會的選舉結果,真的可以令人思之再三,對着那些名單和得票數字,可以衍生許多猜想,但似乎又很難下一個放諸18區皆準的結論。

因為在今次區議會選舉出現的現象有許多,但卻缺乏一個全港的普遍性,所以也就很難下一個結論。

青年當選屆屆有 年輕化誇大

新聞媒體總喜歡發掘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今次區選就看中了傘兵。從編寫新聞故事而言,傘兵的故事較為吸引。但如果從數字上去分析,所謂傘兵的成功當選率卻是偏低,而傘兵也缺乏一個統一的背景面貌,也很難下一個客觀科學的定義。

憑一些印象,傘兵似乎都是年輕人,但事實又不然。有許多參選,尤其是成功當選的所謂傘兵都已經是中年或以上。如果按照一些專研究選舉的學者分析,大多數黨派當選人的年齡都是40開外。從宏觀大局而言,談不上有年輕化的趨勢。至於個別年輕人士當選,又不是始於今屆。早在30年前,民協的廖成利、民主黨的張家敏都是20多歲就當選區議員。泛民有,建制也有,而且屆屆都有,所以在今屆的結果,又很難說年輕是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兩大陣營之中,當了10幾年,甚至20幾年的區議員可以成功連任的也有不少例子。年輕人精力比較旺盛,其新鮮感和躍躍欲試的心態會在選舉過程帶來較大的動力,但始終也是因人而異,而不是一個得到廣泛驗證的結論。

一般人以為傘兵是沒有政治聯繫,但其實又不盡然。在選前有兩名傘兵梁柏堅和區麗莊刻意兵行險着,拉了佔中的兩個搞手陳健民和戴耀廷,以及公民黨幾個核心成員來表態助陣,而泛民協調名單也把二人加了進去。而最終那張泛民協調名單的226名候選人中,也包括了一些零星的傘兵,所以認為傘兵全無政治聯繫,也不是完全反映事實。

強調獨立自主 泛民更難協調

傘兵本身的定義也有問題,一些人理解為像軍隊傘兵般的空降部隊,一些媒體又在有意無意之間把這些參選人和雨傘運動拉上關係,此傘即是彼傘。但事實上,除了區麗莊和梁柏堅是打正撑佔中為競選口號之外,其他所謂傘兵,甚至幾個大黨的候選人也對佔中避而不談。一些當選人就更表示要向前看,不要再糾纏在黃藍對立,一些就更正名自己是以香港人身份參選,拒絕傘兵這標籤,此傘就根本不是彼傘。

所以把那些參選和當選的所謂傘兵作出背景歸納,其實只有一樣,就是參政的新面孔,叫素人也好,叫新丁也好,實際就是新面孔。而當選的新面孔,都是和傳統的政黨保持一定距離,強調獨立自主,不群不黨。如果這是可以反映出一些政治現實的話,那就其實對政黨政團是一個壞消息,而尤其是對泛民政黨。他們侵蝕的未必是泛民的固有票源,但也起碼是可開拓的潛在票源。這既削弱了泛民的基本盤,也讓泛民更難協調。如果把傘兵劃入建制派,那泛民面對這些新力量,當然更是負面因素。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5年12月3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