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區議會的選舉結束,不但是過去歷屆投票率最高的一屆,而選舉結果也是呈現非常大的差異度,驟眼分析結果,很難作一些簡單的結論。因為提出某一些現象時,其實也可以列出相當多的相反證據。所以真正要分析今次區選結果的政治含義,應該由宏觀到微觀,由全局到小區,逐一深入分析,才可以得出一些比較有用的結論。
作深入的政治結構分析之前,必須搞清楚一些基本的定義或理念。這些定義和理念含糊不清,面對這個歷來最複雜的選舉結果,就只會一錯再錯,甚至錯上加錯。
首投族未必年輕選立會或投過票
今次投票率雖然達到四成七,比上次高了近6個百分點,除非進行深入詳細的選後民意調查,否則只是隨意臆測,各說各話。就算真的要做這樣的民調,也會遇上很多技術的困難,也未必可窺全豹。但如果簡單推論,新增的26萬名選民是所謂「首投族」,則完全是錯誤理解。今次的投票率雖然比上一屆區選高,但卻仍比上一屆立法會選舉的五成三低。根據過去經驗,立法會的投票率和區議會的投票率有10 多個百分點的差距。今次投票率比2011年區選高,只能代表出來區選投票的人數有增加,但他們有可能已經在立法會投票,所以不能界定為「首投族」。
而事實上,能百分百肯定是第一次投票的,是今年18到20歲的登記選民,人數只有11萬,佔過去3年新登記的53萬名選民的兩成,也只是今次新增26萬投票人數的四成多。
所以討論「首投族」時,必須清楚其定義,更不要等同年輕選民。而事實上,從政府公布的數字來推斷,成年的新登記選民遠比年輕的選民多。而這26萬人中,也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在2012年曾經參與立法會選舉,而不是「首投族」的一部分。
另一個要搞清楚的定義是何謂「傘兵」,一些別有用心的報道,把令人眼前一亮的所謂「傘兵選舉成績」,歸因為市民對「佔中」運動的支持,那完全是張冠李戴、混淆視聽。
現時所謂的「傘兵」,其實是泛指一些沒有明確的政黨甚至政治背景,之前也無參政經驗,也在相對短促的時間下參選。他們不一定是年輕人,而事實上有部分這類當選的「傘兵」已屆中年。所以一些媒體以「政治素人」來作他們的稱謂,可能更加貼切。
從他們的選舉宣傳品看來,他們都沒有直接和佔中拉上關係。而事實上,不但這些「政治素人」沒有,一些傳統泛民大政黨的候選人也刻意對佔中避而不談。印象中只有民主黨的中西區代表許智峰曾經在選舉初期以黃傘宣傳,稍後已經把雨傘束之高閣,專攻民生議題。這些傳統泛民大黨,不但不講佔中,甚至連民主普選議題也少提。
候選人多避舉黃傘激進者皆一敗塗地
真正夠膽把黃傘帶上選舉到前台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柏堅和區麗莊。他們在選前由佔中兩大搞手戴耀廷和陳健民陪同宣傳,擺明車馬撐佔中!結果這對名副其實的黃傘「傘兵」,都雙雙敗北,而且輸得離行離列。取得的選票只有三成多,這比例剛剛和去年佔中時所做的民調,支持反對佔中的一對二比例相若。這也說明其他泛民老牌政黨有自知之明,對佔中議題避之則吉,戴耀廷和陳健民成了票房毒藥。
今屆區議會的投票率高,但議題卻是非政治化,兩大陣營的宣傳刊物幾乎是一模一樣。就算一些之前在媒體上有比較激進政治言論的候選人,回到地區戰場時,都是回歸民生務實,一點都不激。真正貫徹裏外激進的政黨,在區選中都是一敗塗地。他們一些領導人物在選後作出一些聊以自慰的言論,說他們的得票有所增加,但這只是指那些沒有其他泛民參選人的選區。由激進代表和建制代表對決時,他們的得票可以拉高到二至三成,但如果有其他泛民代表,他們的票數馬上跌到百位。之前在本欄撰文〈硬幹死路一條〉,是早已提出的預告,這也是區選前大部分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對「拉布」都留有一手,點到即止。創科局得以成立,相信也要感謝今次區選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5年11月25日
原圖:speakou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