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集,人均居住面積狹小,只有15平方米,遠較周邊地區,如較深圳(人均居住面積29平方米)、台灣(47.7平方米)及新加坡(30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為低。由於房屋供應不足,本港樓價也是全球最昂貴的地方,據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生活質素指數」顯示,港人一般需14年「不吃不喝」地省下所有收入才能夠應付一個九龍區的400平方呎以下的小單位,入息與樓價比例是全球之冠。難道又細又貴的居住環境是港人改變不了的困局?難道香港沒有條件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平衡市場需求,增加港人的居住空間嗎?客觀地看,香港是有改變居住環境的條件的。
國際上近年興起了一股「大數據」的熱潮,相信數據本身能發現問題,也相信數據本身能揭示答案。依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本港總人口只會不斷上升,甚至會在30年內突破820萬人口,則較目前人口增加超過100萬人,而人口愈多,加上平均家庭成員的數目愈來愈少,對房屋的需要只會愈來愈大。另一方面,規劃署的數據顯示香港總面積達1,110平方公里,但當中只有4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是用以興建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僅佔香港總面積的3.8%,亦即香港合共只用了約4%的土地便承載了約9成居民;同時,本港的林地、灌叢、草地、濕地面積加起來竟達本港總面積的66.5%。換言之,本港的林地、灌叢、草地、濕地總面積足足是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所用面積的17.5倍!難怪有機構計算過,只需要多開發1%香港土地便能夠多承載100萬港人了!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本港房屋問題的局限根本就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有地卻用不得,只要開發得宜,香港絕對有改善居住環境的條件!筆者明白到林地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也明白到部分人士對環保的堅持,但大家同樣需明白拒絕開發綠地背後的社會代價。為了改善港人的居住問題,大家也許需要衡量一下,多開發50分之1的林地對港人的總體生活質素會帶來多大影響,背後又會有多少家庭受惠,到底值不值得?
這幾年,無論是政府或不同民間團體均提出了很多辦法以滿足港人的住屋需要,但筆者始終認為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選擇。在社會學中,我們經常都會提到「必要之惡」的概念,意即基於總體利益的考量,某些社會成本是不得不承受的,筆者認為,開發更多的土地也是一種「必要之惡」!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5年11月17日
原圖:speakou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