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第一步
沉重第一步

1945年重慶會談,1949年隔海分治,一晃三分之二個世紀後的今天,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習馬會」,無疑成為歷史書卷上濃重的一筆。對於兩岸關係,不論「一中」、「兩表」或者其他敍述的討論,能夠邁出第一步,建立最高領導人的直接溝通機制,都是絕大部分國人的期盼;即使將來政黨輪替,兩岸領袖的互訪交流便毋須再有避忌,甚至發展成常態化,長遠的正面意義非比尋常。

短期的爭議自是無法避免,國民黨的對手,以至馬的政敵把事件與大選選情聯繫一起,從會面前的抹黑和攻擊,到事後批評「作秀」,已是理所當然。畢竟一次簡短的會面難以涉獵和解決多年累積的問題,但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習馬會」起碼開了個頭,比起推進兩岸關係這個大方向,其他旁枝末節只是必有的副作用,領導角色絕不能在短期的障礙前因噎廢食。

政治領袖都知道,打破現有的狀態,邁出第一步總是困難。香港的困局亦沒有例外。以智庫香港團結基金提出「發展郊野公園用地建屋」為例,伴隨輿論的廣泛討論,自然免不了環保團體和持相反政見者的批評、既得利益者的維護和對原則的爭拗。

從大方向來看,香港缺少土地資源,急需多些空間改善各個階層人士的居住環境,以至增加文教醫療等配套設施是不爭的事實,開發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用地,不失為一個對症下藥的方法;當然,決策者不可能忽視輿論紛爭和政治氣氛,但要打破常規開發郊野公園,便只有訴諸勇氣和意志。

覓地不能不看新界東北發展,以及開發大嶼山土地。看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概念,依然遭到不同利益的持份者的反對和阻撓,不同的利益包括經濟實利、政治計算以至相異理念。若非領導人決心不屈從阻抗,以數百萬市民的住屋需要為先,相信踏出第一步的機會都早已消失。

政府致力紓緩土地房屋緊張,至今房屋供應終於開始增加,樓市逐漸回穩,部分樓價甚至展現回落的勢頭,也許與市民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社會監察者的要求仍有距離,但最難得的始終是踏實地向前邁出腳步。千里之行,港府施政有必要跳出因循的框架,頂着政治攻訐,踏出最困難、也是最沉重的第一步。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11月13日

原圖:si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