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戲言,教育問題最難搞,因為人人都是專家。事實上大家都接受過教育,如果不是放洋留學,一位市民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習十幾二十年。如果生兒育女,那又再多十幾二十年,自稱為專家,實不為過。
現時爭議「頗熱」的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憑個人經驗判斷,在現行教育制度內的問題,根本就不是首要的那一堆,也不是最受關注的問題。我曾經問過一些家長,他們異口同聲說,要擔心也擔心呈分試。問題核心關鍵,是TSA 根本不計入學生個人成績,考100分如是,考零分也如是。既不影響升級,也不影響升中選擇,沒有後果的考試,自然不是家長最關注的問題。
周一《明報》訪問前教育局長孫明揚先生,他的專訪值得大家細看。TSA作為其中一個評核工具,當然有其可以改進的地方,但這些都是技術的問題、操作的問題。而現時部分社會人士所批評的,其實都是在於學校的過分操練。如何解決這些過分操練,本身就是技術問題和操作問題,况且說到底,都是學校本身的問題。所以真的要解決,也可以集中在學校層面去解決,而不必要在政策層面上解決。就算真的要在政策層面作修訂,也可以參考孫明揚在專訪內的建議。根據孫先生的透露,他的建議曾受下屬及學者反對,這其實又是回到技術和操作的問題,回到政策選擇中各有利弊的問題。
對操練有切膚之痛
張堅庭在他的專欄中,指筆者把責任推給家長,這當然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但現時不是所有學校都操練TSA,同樣,也不是所有學校都過分強調在課業上的操練。作為家長,我大概也知道哪些學校課業上輕鬆一點,哪一些課業厲害一點。子女讀哪一間,完全是家長的選擇。一般人存在誤解,以為TSA是另一種考試,但名稱是叫TSA,考的也一樣是中、英、數,也就是小學生學習的其中主要科目。所以操TSA,其實也就是操中英數,正如孫明揚先生在專訪中指出,沒TSA,學生都會操練。對此,筆者是有親身感受,也是切膚之痛。小三學生,每日12份家課,中英文課本每周輪流默書,隨堂測驗,小測大考!掛TSA的牌子可以操,不掛TSA的牌子也一樣操,操多操少,完全是學校自己的教學風格。所以現時矛頭指向TSA,以為這是課業重、壓力大的源頭,完全是有意無心的誤導。
張堅庭說我把責任推在家長的頭上來,把受害人說成害人者。但選擇讀什麼學校,是家長決定。筆者得承認,做這個決定是非常艱難,這就是本欄之前所說,又是望子成龍,但又肉痛子女讀書辛苦。而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政府政策都是盡量減輕小學生的考試壓力,取消升中試,取消學能測驗,把中學5級學校改為3級。至於筆者的意見,也是完全反對小學課業過重、考試過多。但死結就是學生和學生家長心儀的學校就是那幾間,求過於供,僧多粥少。結果就造成「爭」,造成壓力。作為家長,退一步海闊天空,不一定要入名校,課業壓力自然大減。不走極端,中間落墨,家長有權參與校政,把教育局長明令學校不需操練TSA的意見反映反映,又或者寄信通知學校,其子弟不打算參加操練TSA的補課,是不是更對症下藥、更有實效?家長有權不去當受害人,也有責任不讓子女當受害人。
對於TSA,筆者是平常心視之。世事無完美,任何政策、措施、制度也可以批評,也可以修改,但要對症下藥,不要無的放矢。任何考試,題目都會包含深淺,小部分題目是比較刁鑽,目的是考驗學生解難變通的能力。但部分學校為求完美高分,就死操那些拐一個彎的題目,最後當然苦了學生。至於找一些社會名人去試做題目,那就更是無謂之至。放下書包幾十年,忘記專有名詞,平日不做筆算心算,小數位也搞不清楚。高級行政人員有專人代擬文書,當然不會死記文法時態和前置詞,考試當然錯漏百出。名人試做小學題目,這些玩意,也只是賦得一個搞字。
人人都是教育專家
最後,是不是有人把TSA政治化,誰人要藉政治化去撈油水,那就讓公眾自己判斷,反正政黨的內部會議又是閉門保密,又沒有特別人士偷偷錄音,然後公然泄密。但無論如何,教育問題永遠都可以討論、可以爭議,而意見也可以南轅北轍。有人認為課業壓力大對子女有負面影響,但又有家長問子女「做乜得咁少功課?」,有人認為最好學校抽籤入讀,又有人認為升中試最公平,因為大家都是專家!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5年11月11日
原圖:wenweipo
評論